一、教師個人的特殊表現
1.「文學圈」行動研究的論文發表:
九十七年度是這幾年來推動閱讀教學的一個收割時間點,也是播種新種子的起點;在九十七年度自己針對 臺南縣新化國中八年級單一班級的學生,實施「文學圈」閱讀教學行動研究,探討國中生在文學圈中的閱讀討論互動情形、閱讀理解與認知觀點的探索、以及文學圈活動在國中教育實踐的意義。從學生自由形成討論團體、進行自發性探索、合作學習模式的文學圈活動過程,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得到閱讀討論活動實施於國內國中生身上的成效與省思,也對自己在接下來的閱讀教學方面,有深刻的想法;研究結果記錄於《「文學圈」於國中教育之實踐──以閱讀青少年小說為例》這本論文中。
以國中八年級生為對象、青少年小說為閱讀材料,所進行的文學圈活動,是閱讀課程的一個突破,試圖讓學生在閱讀策略課程教學之後,產生對閱讀的自發性學習與討論。此研究得到以下結果:
(1)國中生在以學生為主體、非結構性學習的文學圈環境,能自行發展學習活動,並且透過小型團體的活動方式,增進認同感與學習效果,透過社會互動,發展團體動力歷程。
(2)國中生能藉文學圈的對話形成議題討論,得到更深刻的閱讀學習體驗,過程反映青少年本身價值,並在鼓勵對話的環境裡探索觀點、建構認知,發展哲學思考、公民素養與價值教育功能。
(3)透過文學圈學習歷程,能提升國中生學習動機與發言主動性、尊重不同觀點的存在;活動的實施,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發展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在強調樂趣的學習原則中,增進閱讀教學的效能,班級閱讀風氣也得以獲得提升。
(4)研究者參與觀察文學圈在國中閱讀教學實施的可行性與困難性,經歷修正、解決的過程,獲得自我的成長,且進一步發現國中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與多元讀寫能力。
2.以閱讀策略設計的語文教案,榮獲GreaTeach2009 全國創意教學獎優等獎:
因重視孩子從被動獲得知識至能「主動」感受與理解、參與閱讀討論中間的「熟成期」,欲以有效的策略課程引導、蘊釀與促成,來增進學生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校長、主任的支持下,遂將自己推動閱讀以魯迅〈孔乙己〉作品為材料實施的教學成果,以「遇見〈孔乙己〉──閱讀策略深化文學閱讀」方案參加GreaTeach2009 全國創意教學獎,獲得優等成績的肯定。
本方案在實際教學中,所獲得的成效為下:
(1)教學材料設計的成效:藉中國文學家魯迅〈孔乙己〉作品一文發展閱讀理解,讓學生認知故事背景、角色象徵、故事情節結構與發展,並進一步對該時空下的百姓生活型態與經濟情形、作者創作方法欣賞、以及民國初年的文學環境與價值有所認識。
(2)活動模式與環境規劃的成效:方案將活潑的教學方式回歸於教室環境內實施,從聽故事開始的遊戲性、文學性、樂趣性活動過程,增進學生主動參與、尊重他人觀點、有信心的開放態度,並透過集體腦力激盪的團體合作環境,完成一個接著一個策略活動的學習。
(3)教學策略設計的成效:本方案以文學作品為媒介,運用閱讀策略學習來引導思維,按照「聽」故事、「畫」地圖、「找」證據、「穿」角色、「寫」觀點之順序步驟深入作品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對掌握文學作品的情節與文字內容,有完整、 深刻且正確的記憶保留,達到精讀的效果。教學者在活動之前進行的預備活動,能成功引導了學生正確認知該活動所欲得到的學習效果,有助於其在活動過程有效且正確表達的作業方向。
(4)學習作品反映的成效:活動由淺至深的鷹架學習過程,得以循序漸進、自然達成「閱讀導向寫作」之語文學習能力目標,教學者也從學生一次一次累進的創作表達中,發現其表達內容細緻度、豐富性、新穎性的累增,得以評量出學生透過此方案教學所獲得的學習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