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需求永遠是教學的起點
壽山國中,位於高雄市西隅的壽山中一個老化的社區,全校300多個學生,逼近一半是低收、中低收、單親、隔代教養等弱勢學生──文化刺激不足,我們自嘲是市區的偏鄉學校。因為家庭能提供的資源有限,所以「偏鄉」的孩子更該被啟發,更該讓執教的我們引領他們找到通往廣闊世界的那扇門以及為之打造一把開啟門扉的鎖匙。那扇門叫做「閱讀」,那把鎖匙叫做「思考」。
閱讀是全面向的,只有讀雖然很好,但是不夠好!有人批判先前的閱讀推動(指的是大家習慣用閱讀心得呈現推動成果的那時期),搞壞了學生的胃口,因為產出心得的壓力,使他們視閱讀為畏途。為了矯枉,開始快樂地讀,沈浸書海的歡愉,令人鬆一口氣。然而,2009的PISA閱讀素養測驗發出了警訊,提醒我們讀要有策略、要有思辨才是真的讀懂了。閱讀策略開始被倡導被重視,無論是範文或是課外的閱讀素材皆然。因為參與研習以及課堂的實踐,使筆者相信深度與快樂絕非對立面,透過適當的引導就可以讓孩子快樂地讀並且達到我們設立的目標──無論是學習策略或發展「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的能力。
「最愛閱讀‧就在高雄」要讓孩子既能快樂閱讀,又能提升能力。筆者有幸參與部分的工作,明白其品質與價值,所以,設計授課班級的閱讀課程時,便加以利用,將閱讀策略的學習以及班級讀書會──文學圈的運作一齊發動。
筆者希望自己任教的班級是一個亮點,漸漸地光會布滿整座校園;更願關於閱讀教學的設計與活動,成為有志推動閱讀教學者的發想起點。
2.曾走過的都有印記,曾嘗過的都化為養分。
因為授課教室鄰近校長室,所以本校賴校長常在巡視課堂時對筆者進行非正式教學觀察。某日,與校長對話時,他突然說:「汶瑜,妳知道妳推閱讀為什麼會成功嗎?」筆者搖頭。
「因為妳本身就愛閱讀!」校長篤定地給我一抹微笑。
閱讀的種子從很久很久以前就播下了。
我的父母成長於貧窮的家庭,沒有辦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們雖然只有國小畢業,卻非常支持我讀書(包含課外閱讀)。成長過程中的閱讀以及學習歷程,還有其他的貴人支持著:買書給我的阿姨,讓我嘗得閱讀之樂,為我打開一扇無限可能的門扉;教我查字典的姑姑,為我培養解決閱讀疑難的能力及主動性;中學時期的國文老師鼓勵我閱讀與寫作,增長我的涵養與自信──閱讀帶我走向世界,更讓我返回內心。閱讀的神奇力量譜出我生命的七彩,執教之後帶學生閱讀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收集好文章餵學生、搬書到班上營造閱讀氛圍、編寫作文教材……當學生30人之中有超過20個拿到5級分,並可以出版作品集時。我知道應該找一個更有系統且可以複製的方法,讓這種成功被再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