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教國中國文科 15 年,曾擔任 6 年的導師,從 104 學年度起開始擔任學校的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從帶領個別班級的閱讀,到如今統整規劃全校閱讀的課程活動,致力於三個面向的閱讀推動:愉閱龍門、專屬閱章、愛閱教想團。
隨著大環境對於閱讀的重視,以及資訊爆炸時代來臨,資訊素養更顯重要。對於如何閱讀及閱讀多寡,似乎是大家時常討論的議題,但「閱讀」不應該只是量的累積、心得的寫作,重要的是,能不能與書中內容對話,甚至是感同身受。
或許,我們曾經隨著書中主角的心情起伏,因此激發許多想法,但對於現在的網路原住民一代而言,紙本書的文字是不是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引起他們的共鳴? 在幼年時期,這似乎不是一件難事,我自己的三歲孩子整天要我為他們說故事,但國中生卻因課業壓力,鎮日在補習班與學校課程中穿梭,被迫遠離非課內書的書籍,失去選擇閱讀的自由。如果我希望他能對閱讀產生興趣,我必須讓他們與書籍產生連結。
所以,推動閱讀的同時,我更用心閱讀眼前的學生,推薦給他們適切的好書。人生總有許多徬徨無依的時刻,這時候一句佳言可能成為一記警鐘或是一座燈塔;一篇故事的主角可能成為人生的典範,或是手足無措時效法的對象;更有時,一篇文章開啟對事物的思索,讓人對人生有更多的領悟。即使對名利的追求會令人感到疲累,希望學生能在潛移默化的薰陶裡,充滿生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