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根萌芽
(一)圖書館的改建與硬體設備的更新 本校雖是近幾年新蓋好的學校,校舍新穎,但圖書館內部仍尚未完成整修裝潢,加上地處偏遠,離教學區遠,如何讓學生願意駐足,變成很大的考驗。
1.優化館內空間,重新規畫書籍位置,便利讀者使用。定期舉辦主題書展與閱讀活動,增加來館人數。
2.規劃校園閱讀角,有木頭桌椅、百書廊道、懷舊腳踏車等,增添閱讀氛圍。
3.班級規劃季節桌、班級閱讀角、好書推薦等活動。
4.建置圖書館粉絲專頁,跨大圖書館的能見度。
(二)閱讀課程的設計與執行
1.期初進行共同備課,從上課節數、內容主題進行討論。而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以及要達到什麼學習的目標作為設計課程的主軸。
2.期中定期備課,在每一次主題單元進行或結束之後,聚焦在執行上的亮點以及難點。透過分享彼此不同的做法,激盪新的想法。
3.閱讀課也要觀、議課。除了書面口頭備課,實際到課堂上參與課程的執行,從中獲取經驗。
4.調整授課教師,,讓閱讀課真正獨立於所有領域附屬之外。
二、開枝散葉
(一)招兵買馬,尋求有共同想法的教師,一起備課,增修刪減閱讀課程。
1.說明文閱讀策略技巧指導:讓學生讀懂課本
2.學校書箱閱讀單─結合ORID:思考脈絡系統的建立
3.繪本閱讀結合議題探究:多元文本的結合
4.手工書製作─學習成果冊:回顧課程
5.讀報教育與寫作: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
6.手工書製作─學習成果冊:回顧課程
(二)從七年級到八年級。
辦理各種閱讀相關活動,有獎徵答、直播抽獎、校園主題書展、增能研習等,讓閱讀氣息散佈在校園內。
(三)課程實踐
1.從自己出發:學生在學校最容易接觸到的文本就是國文課本。我會以設計講義、提問思考、分組討論的方式,將文本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國學基本知識外,更能體會閱讀無所不在。
2.與其他夥伴共同合作:共同設計人物閱讀群像課程,透過課文〈那默默的一群〉。從理解文本到學習人物書寫,接著是採訪與撰稿,最後是上台報告,課程也讓學生如實體會到在校內仍有許多無名人物為他們付出努力著。
(四)班級實踐,嘗試各種閱讀活動與體驗
1.透過閱讀交心:每週心情本主題書寫,這本是我跟孩子之間的聯絡簿,有時心情抒發、有時主題寫作,讓孩子表達真實的想法。而我可以透過回應,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與家長合作推廣閱讀:一人購置本《奇蹟男孩》並在閱讀課上帶讀,搭配電影上映規劃了一次電影院校外教學,從教室內的紙本閱讀到校外走讀,同學們對這的閱讀經驗感受極為深刻。
三、花開果熟
(一)擴大授課教師的人數,延續之前的課程與活動,將之精緻化、長久化、生活化。
(二)讓閱讀真正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透過會考的成果展現分享回饋,讓學生能夠真正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