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兒時,父母親很忙,忙著經營園藝,忙著幫人設計庭園造景,「看書」成了我最主要的休閒活動。長長的落地窗前,明亮的陽光暖暖的照著,坐在父親的搖椅上盡情的看書,那美麗的畫面從此成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最期待兄姐們放假時歸來,和我一起徜徉書海、討論故事情節,跟著書裡的人物心情起落、上山下海、遨遊寰宇……兄弟姐妹的心因閱讀而緊緊連繫著,「分享閱讀」也成為我的習慣:我跟好友一起閱讀、我跟同事們一起閱讀…因為曾經從書裡感受到熱情,從分享活動中感受到溫馨的情誼,所以當了母親之後,我更讀書給孩子聽…閱讀對我來說是一件充滿幸福、快樂的事。
九年前到屏東執教,發現學生很單純、很可愛,卻很少閱讀。學生們放學後都忙著上安親班、參加各種補習,學生的知識能力明顯不足、語文程度低落,調查班上的家長能主動陪伴孩子閱讀的比例並不高。私下與學生聊天發現學生們空閒的時候喜歡看電視、打電動遊戲,與當時的新聞報導恰好不謀而合。我發現閱讀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豐富知識與涵養,發展閱讀教學,幫助其他閱讀能力較弱、起步較晚的孩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所以私底下常和好友們討論閱讀教學實施的過程。
而2007年公佈了「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簡稱PIRLS),在45個參加的國家地區中,台灣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得第二十二名,遠遠落後第二名同是中文教育的香港。這樣的報告加深心中的憂慮,因為閱讀能力是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指標。所以當教育部和學校如火如荼的推廣閱讀時,我除了在班上實施閱讀教學,更和一群有使命感的同事組成閱讀工作坊,積極研討各種教案、活動和閱讀策略並推廣到全校,期許學生能從閱讀中增進語文能力,能從求知中產生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積極的「悅讀」。期望學生們因為討論和分享,豐富人文素養,涵養人格情操,個個都能適性發展;教師之間也因構想方案的實施,專業更提升,情誼更緊密;師生之間因為「悅讀」而產生美好的聯繫,感情的激盪促使活動不斷的延續,產生許多美好的想法。同時再結合家長的力量、善用社區的人力資源,推廣書香家庭,將閱讀活動推廣到社區中,成為書香社區。所以根據上述的想法,訂定了閱讀活動的推動目標:
一、培養兒童閱讀能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奠定終身閱讀的基礎。
二、營造班上的閱讀情境,讓閱讀融入學生的學習經驗及生活脈絡中,進而發展主動求知、終身學習之精神。
三、建立優質閱讀氛圍,設置班級圖書角,使兒童隨時看到書,隨時可以看書。
四、將閱讀融入課程,點燃兒童閱讀生機,使閱讀活動更有思考性及學習意義,讓閱讀成為學習運動。
五、發展閱讀策略,配合閱讀延伸活動,激發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提昇學生的多元能力。
六、協助辦理閱讀教育相關研習活動並推薦(邀請)講師,提升教師教學知能。
七、推動兒童閱讀的教學模式與成果,建構更完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並加以推廣,進而能普遍實施於全體學生,共享閱讀之樂。
八、對融合教育中的學習不利的孩子,積極的尊重,運用鼓勵與讚美的策略,藉由閱讀活動的實施提升這些孩子能力不足之處。
九、運用閱讀活動的實施,選定繪本和少年小說,推行品德教育,藉由說故事取代說教,涵養學生美好的品德與情操。
十、積極推動書香家庭,鼓勵家長與孩子共讀,以身作則,養成親子討論分享的習慣,凝聚親子的情感,進而建構書香社區。因為有這樣美麗的教學願景,讓人神往振奮,期待與學生沉浸在濃濃的書香國度中,建構優質的書香校園。所以,開始積極推動閱讀活動與教學。
以下就分別針對個人在閱讀教學與閱讀活動的推廣,逐一介紹並配合圖文說明具體成效,並就實施過程的優劣提出具體說明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