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九十年開始擔任教職工作,教書前五年為導師,九六年至今在校內是科任兼任課程組長職務,負責閱讀推動和管理圖書館。在花蓮縣則是兼任國教輔導團語文領域輔導員,基於這樣的背景,建立學校閱讀方向及規劃短中長期的目標,責無旁貸。
台灣四年級學生在參與閱讀素養(PIRLS2006)跨國研究中,整體平均分數為535 分,在國際平均值500 分以上,於參與的四十五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二十二;同年香港地區的成績排名為第二名,相較於2001 年的第十四名,有長足的進步。再者,在15 歲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五十七個參與國家或地區中,臺灣學生排名第十六名,香港學生排名第三。
這樣的國際閱讀評估結果,相信對國內有志於推動閱讀教育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大衝擊;大家也不免疑惑,台灣對於閱讀的推動不遺餘力,投注了相當比例的教育資源,致力於學生閱讀興趣養成及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但相較之下,我國與香港的差距卻日益加大,其原因為何?
若觀察台灣的閱讀教學現場,其實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缺乏閱讀策略,而且基本上只做一次閱讀或略讀,沒有再讀及精讀的習慣,而教師對於閱讀策略的教學比例亦較為偏低;長期累積的結果,造成許多學生在閱讀文本後,只能做到直接理解的歷程,如在書面或文字上直接提取或直接推論答案;至於需要詮釋訊息、歸納出重要觀點及檢視文章特性等解釋性的理解歷程,表現就不如預期,甚至產生相當大的落差。除此之外,建置優良的閱讀場所,健全圖書館功能,進行圖書館教育也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基於上述,規劃目標如下:
【短期目標】-營造氛圍
一、規劃班級書箱,方便班級借閱。
二、每位學生皆有借書證,可到圖書館。
三、健全圖書館基礎功能,介紹查閱資料的方法。
四、組織志工團隊,進場服務。
五、規劃閱讀策略,鼓勵校內老師進場討論、推行。
【中期目標】-深耕種子
一、結合在地資源,如:社區圖書館、書局或民間機構等,引進不同閱讀面向。
二、學生能規劃自我閱讀目標。
三、校內成立教學研究團隊,及社群。
四、研發各階段教材,提供第一線教師分享。
五、定期舉辦教學觀摩會,精進閱讀教學能力。
六、高年級學生能夠過專題研究,整合自我能力(含閱讀部分)。
【長期目標】-傳遞芬芳
一、分享經驗,推廣閱讀策略給縣內教師,並願意投入進行教學。
二、培養閱讀種子團隊,結合在地資源,提供多面向服務。
三、連結各項網絡和資源(如教材庫、愛的書庫等),校內及縣內供適切資源。
四、學生具備主動閱讀之習慣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