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是個喜愛閱讀的孩子,藉由閱讀,成功翻轉我自己的人生。因為喜歡閱讀,所以我從放牛班一個被放棄的孩子,變成一個化雨春風的老師;因為喜歡閱讀,我從一個嗜書如命的讀者,變成一個嘗試創作的作者。
一直以來圖書館幾乎是生命中的重心,除了家庭、學校、朋友外,陪伴我成長的就是各個圖書館,尤其是兒童讀物,在童書真、善、美的世界裡,讓我躲過許多心靈的風暴。後來有幸進入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就讀,在老師及同學的提點與鼓勵下,對兒童讀物的層面有更廣的涉略,也有了理論基礎的紮根。
自從91年自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論文「從圖畫書中看兒童友誼關係」,從88學年度開始運用圖畫書於臺北縣新埔國小的各項輔導活動中,辦理男女翹翹板兒童讀書會、並推展幸福家庭123-親子共讀,規劃英語情境故事屋、活化閱讀活動,93、94、95學年度擔任臺北縣生活輔導團員,研究「圖畫書在生活課程的應用」,規劃出「用心過新生活」的課程,讓閱讀結合輔導工作、生活課程。
101學年度開始擔任鶯歌國小圖書館教師,我開始思索專任閱讀推動教師的職責。我發現對這些未來需要靠銀幕獲取知識的學生,首先要能懂得「訊息檢索」的關鍵字,接著開始進行對訊息的理解,即「閱讀理解」,最後學習思考判斷這些訊息的正確性。「閱讀理解」、「訊息檢索」、「思考判斷」正是我們擔任圖書館教師,進行閱讀理解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的重心,但我還發現「表達能力」,也是未來教育的重心,表達能力正是寫作的要素。如果不懂表達,如何與人互動溝通,我們不能完全靠科技銀幕生活,因此藉由閱讀、寫作雙效結合,來訓練孩子的「閱讀理解」、「訊息檢索」、「思考判斷」與「表達能力」。成為我目前的教學研究中心。
由於在各場閱讀素養的研習中獲取養分,聽到了幾位資深語文教師溫美玉、陳麗雲老師提倡「讀寫合一」,於是開始嘗試運用各種素材、方式去推動閱讀。從我最喜歡的圖畫書教學著手,嘗試橋梁書、少年小說的導讀,教導孩子觀察、分析與創作;指導學生多文本的閱讀,運用提問策略,引導學生思考創作的元素:包含故事架構、人物的塑造等,進而開始創作童詩、故事、甚至小說。赫然發現閱讀和寫作間的秘密通道,讓每個孩子都能學習表達感受,喜愛創作,成為未來的小作家,綻放一朵朵故事花。
以前我帶領著孩子領略閱讀之美、喜愛閱讀,現在看到孩子捧著筆記本,迫不急待的要我欣賞時,我發現閱讀後的寫作,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喜悅與成就。期末任課的六年級小女生來圖書館還書,看到我時,特意停下來,用靦腆的笑容對我說:「老師,謝謝妳這學期教我閱讀寫作,媽媽說我的文筆變好了,謝謝您讓我寫出這些好作品。」看到她真摯的神情,我知道她已經從閱讀,走進了寫作的祕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