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Korzybski 說:「地圖不等於實景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我說:「我要用一張地圖,把孩子帶出漠地(他們的實景)」
這張被指稱的「地圖」,是我和孩子們切身體驗的……

一、身處漠地的孩子
1.家庭結構與社經地位弱勢:文德為八卦山上的 6 班小校,由於學校地處邊陲,農經 結構不利人口成長,十年之中,學生人數折損七成,目前全校僅有 41 位學生。半數 孩子出於外配、隔代教養、父母離異、死亡或社經地位不高之家庭。經調查,許多家 庭生計瀕臨貧窮線,家長鮮有餘力投資教育。不同於城鎮孩子,文德學子亟需仰賴學 校提供相關教育資源 。
2.遇見和自己年幼相仿的孩子:文德的孩子生長在「文化、資源的沙漠」,因為水草 不足,生長情況不佳,學生畢業後多數轉銜至私立職業學校就讀,對自我效能和認同 普遍較差。由於筆者自幼家庭窮困,幸遇良師扶持,故能一路完成彰化師大碩士、博 士學位,取得教職而脫貧。緣此之故,我深信若有「良師指導」、「從閱讀中建立能力」, 就能為孩子指出一條「脫貧」、「走出大漠」的重要路徑。
二、解決方式
1.取勺引水(環境資源整合):為了協助孩子「走出大漠」,擔任主任以來我即努力撰寫計畫向教育部或縣府爭取資源,同時向民間基金會或網路平台傳遞需求,在既有的教 師人力外募集志工,積累勺水,打造適宜閱讀苗芽生長的環境,營造自己的綠洲。
2.以閱為駝(閱讀教學實施):另外,我還致力從整體校務規劃著手,使閱讀教育成為校本教育主軸;同時發揮個人語文專長,在暑假營隊及資優教育中帶起每一個孩子。
3.善牧並進(精進教師能力):此外做為教導主任之位,我亦負起教學領導之責,讓學校教職同仁能在專業學習社群中持續精進,產出教學策略和教案。進一步,外展服務 分享閱讀經營,讓縣內學校、家長能意識閱讀之要,進而參與閱讀工作。
三、願景/欲逹績效
1.打造綠洲:我期許從整體環境營造和教學引入,讓文德國小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起 點綠洲」,不管他們原生家庭提供的教育資源有多匱乏,他們一到學校就能取用各式 各樣的書籍、體驗各種教學活動,藉此讓他們的閱讀能力、創造能力、追夢的能力,可以有個容身的安全保壘(security base),令其滋養和茁壯。
2.卓越游牧:透過營造團隊,我想實現的美麗願景是「讓孩子敢夢:願意走出大漠,迎接寬闊富饒的世界」。從眾人的協助下,他們會有步驟的「培養閱讀習慣」、「成為 願意分享閱讀資源的人」、「匯聚表逹和寫作的能力」,和老師們一起打造「閱讀學校 的榮耀」。並把這份尊榮感、成就感,轉化成為自己日後學習、追求成功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