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改變:教室學習氣氛改變,同學分享成長,自信展能
(一)閱讀質的改變:因為學習的翻轉,孩子在閱讀教學的引導下,更清楚認識自己,定位我可以、我特色、我優化的發展途徑。孩子們更有能力,兼具勇氣的站在舞台上,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
(二)閱讀量的提升:透過閱讀存摺的推動,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除了共讀,也鼓勵孩子至圖書館借閱書籍,因此每個孩子都能完成一學期閱讀60本書,不但提升孩子的識字量、也增加了不同的語彙。除了鼓勵孩子閱讀文本,也融入資訊教學,讓孩子積極參與線上閱讀力的檢測。結合「喜悅網」、「識字量」網路平台,來檢核孩子的閱讀成效。老師也利用晨光、閱讀課時間讓孩子上網闖關,表現優異者給予鼓勵,若有待加強學生,則予以閱讀的補救教學。
(三)學生展能。分享共好不只在校園展出分享,班上的孩子們還能將自己的學習成果、生活故事、竹滬歷史介紹給全高雄市。每當在展覽現場,看見學生賣力的布置自己的作品,希望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與會的來賓,以及觀眾佇足在作品前,聽著孩子們侃侃而談自己的創作歷程與心得。我發現,孩子們長大了,有能力張開臂膀,飛向嶄新的未來。
二、家長參與:平時除了頻繁的透過聯絡簿與家長聯繫,讓家長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也時常發下親子共讀的文章,讓家長多陪伴孩子閱讀,也能適時的給予回饋。班上辦理任何活動,也會通知或尋求家長的協助,家長也都能熱情的參與。
三、教師轉化、分享共好
(一)校園閱讀分享成長—
(1)閱讀種子教師—在學校擔任種子教師,平時帶領閱讀社群,利用寒暑假做共同備課,在學期中也會利用週三進修的機會做檔案與案例分享,將自己在教學上遇到的困境與教學心得,與同仁做交流與討論。
(2)學生成果分享—經常利用全校晨會時間,讓學生上台發表閱讀心得,更將學生的圖文創作與繪本創作,布置於校園環境中,讓每個孩子的努力都可以被看見。
(3)編輯竹滬閱讀生活學習繪本—參與學校生活學習繪本編輯,樂於發表閱讀主題課程,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竹滬生活學習繪本年年獲得高雄市出版品刊物競賽特優殊榮。
(二)校際閱讀交流共好—
(1)研習分享—擔任研習講師,將成功閱讀推動經驗與其他學校分享,提供他校教師閱讀教學教材與資源,以及經驗傳承。
(2)全市閱讀活動參與—在高雄市舉辦的兒藝節與小一新生閱讀起步走活動中,將竹滬孩子們的圖文創作,介紹給全市。
(三)透過校外分享,達到共好典範。在準備分享前,為了要整理自己的教學歷程,必須不斷審視自己教學過程的細節,也經常會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盲點,也因為有機會發現問題,才能成為下次教學的提醒。經由如此反覆的反省、修改、驗證,也在無形中讓自己的教學不斷的精進,也藉由校外分享,把當初自己在台下聆聽其他演講者的那份感動與教育愛繼續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