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一邊工作一邊思考,進行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對話,讓校務經營有更好的實踐機會。其做法包括:參與上級單位教育推動組織,以提升自己的專業度;整理校務理念及實踐經驗,於教育專業期刊或研討會中發表,以進行校務的整體反思;透過對外專題演講的機會,取得外界及專業者的批判意見;另外,也善用校務會議、教師會議、家長說明會、行政會議、給家長的一封信、校刊等,提出校務經營的發展方向及階段性重點。隨著校長生涯發展,校務經營理念逐漸成熟與豐富。任職大成國小校長期間,從「環境中尋找學習議題」的角度,進行課程發展;課程督學時期,認同以學習為中心的學校經營架構圖;在龍埔國小擔任校長期間,則引進策略觀點,以引導不同背景的新移民們,在新環境一起耕耘,共同建立適合學習的新校園環境。分別說明如下:
大成國小所屬學區以茶為主要產業,隨時代發展,茶產業人口減少,父母希望孩子往外發展。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茶經濟轉型、豐富的生態環境,都是很好的學習素材。當時我從「環境中尋找學習議題」的思考出發,積極尋找區域環境所蘊藏的學習機會,並引入新興學習議題,以提升孩子競爭力。服務四年內,透過生態環境營造、區域及環境議題融入課程、新興教學議題引入、課程深耕計畫等,擴大學生的學習機會。針對大成國小課程改革所撰述的文章,收錄於歐用生教授專書中。文中描述:從學區環境中尋找學習優勢、引進新的學習議題;並透過道德領導方式,建立教職員課程發展共識、營造學習環境、深化校本課程,來促進孩子的學習發展。當時提出的校務發展架構圖如下

擔任課程督學期間,接觸許多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專家,經常思考教師專業發展、校務經營架構等議題。我體會到:校務經營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是促成學生學習的必要路徑,行政、環境及資源則是支持課程與教師發展的外圍環境。在這樣的關係下,教師、行政及家長是一種合作關係,而非權力拉拔的關係。
這期間,個人在研討會發表的兩篇文章,可代表當時想法。其中「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一文,是較早將專業社群概念應用於學校經營的論述之一,被許多專業社群的學術論文引用;以「精進教學」為主軸的學校主任行政職能架構,則成為我在經營龍埔國小的重要架構。這篇文章將學校主任行政職能分成三個層面:一、核心層面:掌握學校經營核心目標,需具備學習績效、統整思維的能力。二、主軸層面:聚焦於教師專業發展及精進教學,需具備專業發展、社群建構及教學領導等能力。三、支持層面:整合業務達成教學目標,需具備教學專業、實踐轉化、社會能力及文化經營等能力。這三個層次,是上述校務經營架構圖內涵的演繹。整體經營架構圖如下:

接下龍埔國小籌備及招生工作,成為學校的創校校長,是人生中難得的機緣。經常思考著,要建構出怎樣的新校園,才不負使命?學校環境的核心目標在支持學生學習,如何經營好的環境,以吸引優質及認同的教育夥伴進入學校場域;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學校環境中做出貢獻、展現生命價值?簡單言之,「共同經營學習新校園」是我對校園的新概念。
策略是組織為超越現狀、達到長期目標所做的重大決定,讓組織能保有長期優勢地位;策略也是願景落實的重要手段。一所新的學校,被政府、教育界、社區及家長賦予許多期待與理想。理想要能落實,又能成為永續發展的力量,需要有策略經營的概念。將策略引用到學校經營上,是這時期最大的改變。這個想法,來自於博士論文的撰寫。我的博士論文以「創校初期學校經營策略之研究」做為題目,在論文寫作過程,將訪談、參訪及文獻閱讀所得,與自身的籌備工作相對話,同時完成籌備工作及論文寫作這兩件在我生命中很有價值性的事。
策略在促進組織長期目標之達成,而學校組織最長遠的目標即學生學習成果。依Field的理論:值得學校以策略來經營的議題包括:「建築、成員、課程、與其他機關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學校經營的核心目標在促進學生學習,「建築、成員、課程、與其他機關之間的關係」是促進永續學習的重要基礎。至於校長領導,則以策略領導做為主要原則,策略領導者引發新的願景、透過對話溝通願景、掌握組織運作的核心因素,以及掌握時機。
綜合上述理念,及配合組織發展階段,龍埔國小籌備期的重點放在:學校理念發展與溝通、校舍規畫與施作、社區關係經營及認同度取得、課程與教學初步發展;招生初期的重點則在於:制度建立、教職員晉用、團隊建立、家長經營;並讓籌備階段所規劃的硬體設施、理念及社區關係,成為學生學習的最大資源。招生初期,提出的學校願景為:低碳、人文、社群、行動的新校園。經營理念架構圖如下:

另外,我經常進行工作上的反思,並整理成一篇篇文論,發表在教育期刊或書籍中。個人認為,學習是一種實踐歷程,經營理念與工作職場產生密切連結,理念有了實踐場域,才更具意義。以下表列對外發表與任職學校校務經營有關之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