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揚校訓「正誠真新」的精神,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將景美女中校訓--正(全人教育)、誠(和諧溫馨)、真(精緻教育)、新(終身學習)融入學生生活教育,使學生皆能身體力行,展現在日常生活中,期許學生成為有用與幸福的人。
二、擘畫凝聚學校願景,擬定積極可行之發展計畫
透過學校成員不斷深度對話,集合全體成員的專業與智慧,依據學校條件及需要,找出昀適合學校共同努力的方向與目標,統合全部的人力與資源,設計行動方案與策略,以達成全體成員的教育願景。
三、建立多元價值的教育觀,培養適性、多元、均衡發展的學生
教育的本質在於了解學生特質,順應學生多元發展,採取不同教學模式,發掘校園多元明星。教師應是教育工作的執行者,學生潛能的開發者,為開發學生多元智慧多元價值,應採多時機觀察、多樣化教學、多層次目標、多回饋機制、多形態呈現、多向度參與、多價值澄清、多系統支持,提供學生一個民主而自治的學習場所,快樂而富智慧的學習歷程,自由、開放而富創意的發展空間。
四、重視校園倫理,型塑和諧校園
未來是團隊合作時代,多元化的社會,人人要有欣賞他人、尊重他人的胸襟;團隊成員須秉持進步卓越的工作理念,邁向精緻教育的理想目標,充分協調溝通,讓學校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庭,鼓舞士氣,群策群力,勇於承諾和奉獻,使教師、家長和行政,都能以學生為第一優先,讓他們快樂學習、幸福成長。
五、布置舒適校園,營造優質校園文化
學校歷史悠久,如何以現有資源,有效結合行政、教師及家長的力量,將環境配置教育化、空間功能彈性化、空間設計科技化、空間設施人性化,營造一個開放、多元、精緻、健康的學校,使學生在優質校園文化中潛移默化,喜歡上學,自在成長。老師良性互動,樂於教學,由此激發師生創意與智慧,共同塑造學校可長可久的特色,建立學校品牌,形成一種標竿的精神與魅力。
六、整合與善用社區資源,建立和諧的社區夥伴關係
加強與社區居民之溝通,結合學校課程與學生活動辦理睦鄰計畫,期待與社區建立互助、互信、互諒之夥伴關係,讓社區以學校為榮,推動學校與社區融合。
七、開拓學生立足臺灣、胸懷世界的鄉土情懷和國際觀
國際化是目前社會生活的全面趨勢,應積極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協助學生具備前進世界的能力,使他們能為全球化社會中的生活與工作做好準備。同時,「全球思維,在地行動」,教育更應培養學生的鄉土識覺、對鄉土生活空間的瞭解、思考、情感、責任感和行動實踐力,再以之擴展到作為一個世界公民的關懷和責任感。
八、教育學生品格力,打造學生生活力,提升學生學習力
2003年《天下雜誌》11月號,以「品格決勝負」為專題,指出品格力代表未來人才的優劣,更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根基。生活力代表一個人處理生涯規劃、面對生活情境、思索生命課題的整體能力,唯有打造完整的生活力,才能生活得有品質、尊嚴與價值。學習力即指提升學習效率度、自由度、靈活度,並臻於終身學習、終身進步的境地。故唯有學生「品格力、生活力、學習力」三者完全學習的貫徹,才能促成全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