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領域:
一、關注原住民未來教育發展,著力於弱勢關懷。
二、推動部落大學與樂齡課程,發展原住民族終身教育。
最高學歷: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碩士班
教育理念:培養『真性情、愛自然、有勇氣、有智慧』的二十一世紀『快樂兒童』。
經歷:
一、國小教師、主任、校長33年
二、桃園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執行長
三、桃園縣國教輔導團本土語言原住民語組副召集人
四、教育部羅浮數位機會中心負責人
五、教育部原住民教育政策委員
榮譽事蹟:
一、改善羅浮老舊校舍,朝向安全、精緻、實用,為原住民學校開創新風貌賦予新生命。
二、附屬幼稚園之【羅織美夢·浮啟泰雅】主題教學,榮獲99年教育教學卓越佳作獎。
三、成立 『原鄉學童管樂團』,參加100年度全縣競賽榮獲甲等佳績。
四、成立管樂團、泰雅森巴鼓隊、泰雅打擊樂隊、泰雅舞蹈隊成為推動泰雅歌謠特色學校。
五、擔任桃園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執行長,推動原住民終身學習,屢獲全國優等。
六、擔任桃園縣復興鄉樂齡學習中心負責人,榮獲教育部評鑑優等。
七、協助教育部及文復會編撰「桃園鄉土DNA走讀台灣藝術與人文教材」工作。
八、推動「藝術與人文深耕教學計畫」及辦理「深耕桃花源,廣達游於藝」活動。
九、94.95.96連獲全縣棒球競賽第一名;游泳能力檢測通過率超越40% 以上。
十、受邀帶領原住民小朋友至上海世博演出,拓展孩子國際視野與信心。
教育精神:
『愛』是在原鄉孩子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事實上,原住民地區教育最大的絆腳石在於「生計上的不滿足」。在山地工作條件極端不利,再加上政府未能長期有效地幫助與輔導,許多家長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忽略了眼前看不到的教育危機,早出晚歸,出外打拚…於是出於無奈的疏忽了孩子的成長教育,這是原住民地區家庭普遍的現象,也深深的影響了整個原住民地區的教育發展,這樣的憂心與感受,一直深烙在我的心中。
平地社會與山地社會,在我看來,相差二十年。從食、衣、住、行、育、樂、民族精神、山地文化、教育程度、道德與社會價值觀念、法律知識、經濟基礎等觀之,我們「永遠」趕不上平地,「山地平地化」的夢想是否能實現,全看政策是否能落實以及我們本身的努力。
個人身繫原住民地區教育的重責大任,我要大聲疾呼自己的鄉親同胞,在艱苦的環境中,為了生存,展現自己的毅力,咬緊牙關,埋首工作。只要奮勉自強,努力教育下一代,雖然不富足,但是腳踏實地的過日子,也是另一種溫馨與幸福。
資料來源:2012年教育奉獻獎、資深優良教師、師鐸獎
主辦單位: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