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從家徒四壁的小芬(化名)說起!
印象中的小芬總是蓬頭垢臉、面帶憂懼來到學校,不管天氣多冷總是少件衣服的顫抖著,初任小芬導師的當下,決定得讓孩子能夠身心安頓。生活教育是著手的開端,至少要教會孩子照顧自己,從自我、衣物、與儀容的清潔整理逐項進行。然而課堂上的進步卻不敵每日返家後的故態復萌,即使透過聯絡簿與電話的多次溝通,都得不到積極的回應,家訪行動勢在必行。
第一次踏入小芬家門,就被屋子散發的異味反嗆而出,從那一刻起清楚知道孩子與家庭的密切共生,也啟動了頻繁的不定期家訪與環境改造計畫。每次的到訪力求與家庭所有成員建立良好的互動,包括小芬的父母和外公,還有持有身障手冊的舅舅以及四個年幼弟妹,都是小芬能否有效成長的重要助力。由基本層面開始思考,將自我照顧、環境維護和牆面粉刷等生活課程融入教學單元,適時提供建議讓家長習得良性教養方式,並主動邀集民間慈善團體與家扶中心安排到宅服務,共同商議以實際指導策略協助家庭整體改造,而非替代家庭執行應有功能。
滿屋的零亂雜物、微弱的室內光源、暗沉的粗糙牆面、髒污的日常用品、侷促的活動空間……,所有小芬家裡不堪回首的環境景像,在許多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漸化成記憶,代之而起的是清爽的家居空間、足夠的室內照明、全班一同完成粉刷的柔光牆面、以獎學金和其他方式湊齊的床櫃桌椅,還有家庭成員點滴累積的動人成長。過程中家長從最初的拒絕受助態度,到懂得為人父母的職責,並表達受人協助的感恩、以及嘗試幫助他人,是其間最大的驚奇轉折。小芬逐步乾淨的穿著與漸露笑顏的稚臉,也預告了所有辛勞將會開花結果,其後幾年小芬的弟妹逐一進入國小階段,在學習與適應的表現竟與這段介入計畫的時間有著高度相關,令人倍感開心。
偏鄉小校雖然沒有寬裕的教育資源,也常面對眾多家庭照護功能的困境,然而教師只要心繫孩子,就能甘願擔負學童教學、關懷、解困等多重角色。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突顯出教育工作的挑戰性,也因著學習者需求的多變性提醒為人師者必需觸類旁通並全力以赴。隨時保持熱情與真誠的任教初衷,善待所有在校園裡巧遇的孩子們,教學生涯裡想必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