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幾個課程背後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中國時報雲林駐地記者 周麗蘭撰寫)
華南國小最「找碴」的課程之一是山野教育。七年來,陳清圳每一年都帶學生爬百岳,他一面關照學生的安全,一面擔任解說員,孩子們邊爬邊研究。其實,再踏上登山之路對阿圳是不小的挑戰,大學時他曾被從山上背下來,而停止爬山多年。爬山是很好鍛鍊心智的方法,能激發毅力、決心、相互支持的超我展現,我曾跟著華南國小學生爬過幾次,爬到腿快斷了、快熱死了,體會到阿圳為何要帶學生爬山──生命的意義在於超越自己。
阿圳的左嘴角有一個疤,也是他教學時的戰利品。有一次,他帶學生溯溪,識途老馬的他居然跌跤撞上石頭,頓時把溪水給染紅,他自己與學生都獲得「血淋淋」的教訓,不要太過自信。
這幾年,雲林縣的小學打開藩籬,走入社區,華南國小是先驅之一。陳清圳到華南的第一年就讓學生做調查研究。我覺得,華南國小這幾年的「走讀教育」能發揮作用,是因為有扎實的邏輯基礎,不是漫無目的玩耍。戶外課程與學科知識互相印證。
阿圳很能站在對方立場想,他不怕問題學生,越有問題,他越要引導。書中,可看到他怎麼馴服這些停不下來的靈魂,最後像小王子與狐狸一樣。他一人飾三角,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是威嚴的父親,也是孩子們的學習夥伴。
有一回,他為幾個「特別」的小孩安排爬能高越嶺,找來兩個山友一起帶隊,結果山上前一晚雨下得很大,路上泥濘得不得了,十三公里漫漫長路,小孩很快就不行了,半途說不爬了、放棄了。阿圳給了最弱的學生兩支登山杖,陪著慢慢走,慢慢走。
師生間的革命情感,在這所小校很容易產生。
阿圳的眼裡沒有尊卑貴賤,家長、村民有問題都能找他談,這幾年他幫癌爸家長賣橘子、揪團買單親媽媽的水餃、發起護溪與山林祭典行動……去年他被社區居民推舉為「社區總幹事」,社區成果發表會那天,還有阿婆詢問能否搭他順風車下山。
阿圳不是熱血,是築夢踏實。
這七年並非一路順風,陳清圳代理華南國小校長屆滿三年時,曾被網路流言霸凌過,大抵說他憑什麼靠特權賴著不走,想當校長就憑實力去考之類。
當時我發給他一封電郵打氣,「我們會老去,身形佝僂,滿臉皺紋,再過幾個十九年,將闔眼向世界告別,那時我們能否安心?還是遺憾沒有為後人做點事。如果現在因為躊躇而退縮,年老時一定會捶心肝。
倘若你有一點點同感,希望你在你的教育專業上繼續打拚,老天爺一定會給你安排道路,讓更多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的小朋友們有ㄧ個正確認識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