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課堂上最美的風景
臺北市東門國小教師
張淑慧
什麼是課堂上最美的風景?是學生們守規矩安靜無聲的聽課嗎?是學生們天真可愛的笑靨嗎?是學生們坐姿端正的準備上課嗎?雖然這些都很美,但卻都不是課堂上最美的風景,我認為每一位學生都自然專注並享受課堂學習的各種樣態才是課堂上最美的風景。教學檔案製作的目標不但是營造這樣的風景,也是記錄這樣的風景,更是要持續這樣的風景。
從教學理念出發——選定主題
從個人的教學理念中,可以找出我們精進教學的方向和目標。這樣的方向和目標提供我每一次作課程設計安排的核心理念,例如:讓教學各個面向多元化。接著,俯瞰自己整個教學的歷程,關心學生學到了什麼,我做到了什麼,是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學理念。簡單的說,這個教學檔案主題的選定,是個人對整個教學歷程
最大的感受。
從工作歷程累積——蒐集資料
確認了主題方向,接下的資料蒐集是龐大而且繁多的,依時程來分可分為「上課前」、「上課中」、「下課後」。
一、上課前
可以分為兩部分:「個人備課」和「共同備課」。
(一)個人備課
上課之前,我習慣備課,即使是我很熟悉的教材,因為教學的對象和時間是不同的。備課時,我會記下備課內容,擬訂簡單的教學流程,蒐集資料做好教學用的媒材。教學媒材包含資訊媒體和實體輔具,資訊媒體教材建議儲存於實體電腦硬碟和隨時上傳雲端硬碟。除此之外,在建立教師個人網站時,我以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各大主題為網站的主要內容,因此做網站的同時我也做了一部分的備課。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而言,電子教科書上的補充說明有時會出現一些小學生無法想像或理解的用語,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領會,要用到輔助媒材和補充資料協助,例如:圖片和影片。如果網路上不容易取得,通常我會在備課時自己製作。
(二)共同備課
至少參加一個「有志一同」的專業社群,非常重要。當我們個人做備課時,難免侷限在自己的框架中,有時過於僵化,缺乏創新的思維,無法跳脫固定的模式,且容易有所疏漏。專業社群的共同備課互相交流切磋,能彌補這樣的缺失。在社群共同備課時,蒐集同儕教師的想法和意見不但不費力,而且收穫是非常寶貴的。
二、上課中
要記錄一個完整教學歷程的資料,最好是有兩三人以上的同儕教師來觀課,並協助做記錄。可惜的是我們大部分的課堂是難有這樣的盛況,即使有,有時教師和學生也會受觀課的氣氛影響,而表現得和平時不一樣。所以,沒人觀課的課堂,我通常是自己架設攝影機錄影或利用手機拍照。錄影或拍照要盡量避免干擾學生,同時做有意義有關鍵有代表性的拍照。
上課中蒐集的資料,不只是對學習者和教學者間活動的拍照和錄影,還包含了上課時黑板和電子白板上的圖解、板書和最重要的學生學習成果(包含各組發表白板上的內容、學習單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等)。黑板的內容僅能以拍照方式記錄,而電子白板最方便的就是能透過螢幕擷取方式儲存。
此外,備課不僅是在課前,課間隨時我仍然會做調整和補充,有時候準備得很多,內容深度和廣度不一,但不一定全部用上,用法、用量全視實際課堂情形而略微調整。
三、下課後
上課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反應,想想如何修正和更適合的點子;下課後,我習慣延續上課時的省思,因為深怕忘記,一下課立即記下錯誤和改進的方式,甚至馬上做好教學媒材的調整。不然下次會因為遺忘,仍然沒有修正改進,重蹈覆轍。如果當下沒有時間,會利用零碎的時間,利用手機語音輸入於工作日曆中,這是我相當倚賴的記錄方式。
有時上課時太過於專心投入,往往會忘記錄影或拍照,特別是學生課堂上的發表。因為沒有錄影,容易忘記,所以要趁著尚有記憶時,也要利用課後時間即時記錄下來。
從龐大資料取捨——選擇資料
在蒐集龐大可觀的資料後,選擇雖然耗時,但是非常重要。取捨往往是最難的,我的作法是在先去除無意義沒有代表性的資料後,接著在同類的資料中,選出最能表達出教學歷程各個關鍵點和呈現學習成效的資料。而這個資料最好能呈現教學成效或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以作為教學
省思的依據。
從選擇資料思量——省思修正
每個不同於以往的教學設計,成效如何是有待評估的,創新改變不一定每次都是好的。因為不確定對學生學習的變化是正向的,所以自我省思是必要的。方法是透過在上課中所蒐集到的資料和學生回饋資料做分析,若能加上同儕教師的回饋,更能協助教學者了解自己教學的真實面貌,釐清教學中的問題所在。
檔案製作的技巧、困難與因應之道
以前做教學檔案常有的疏忽是沒有為照片或圖片下註解說明,總以為別人一看就會懂。對於沒有實際參與觀課的人,要從沒有註解的照片或圖片知道教學歷程是有困難的。此外,從檔案架構能快速知道一份檔案的大致內容,所以我透過分析、歸納、組織的方法來建立架構。
在檔案蒐集資料和製作歷程中,我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時間不足和錄影的限制。時間不足無疑是製作檔案的一個大問題,整理、選擇資料和做檔案真的需要時間,所以我盡量利用平時課餘零碎的空白時間把已知的工作完成;錄影時往往由於上課時無暇分身,以致角度固定,沒有觀課老師協助操作的話,常常捕捉不到細微、精彩且關鍵的鏡頭。
教學檔案讓我記得實施當時所用教學策略和模式的反應和成效,也是提供我做教學內容和媒材取捨與增減的依據。讓我清楚知道哪些做法是實際對學習有助益的,哪些是不但沒助益,還可能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和困擾,甚至造成混淆的。從這樣具體的「教學痕跡」中,讓我能改進缺失,延續教學上的優點。更多的教學相關資料我放置在雲端硬碟中,開放分享給我們一同在校努力的專業社群老師們,一同期待課堂上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