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領域:
一、教育史
二、歷史教育
最高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教育理念:自我期許,也期許學生:站在現實的大地上,擎舉一片理想的藍天。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經歷:
一、建中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班召集人(94∼)
二、建中教師會理事長(95∼97)
三、臺北市99學年度特殊優良教師(語文與社會科學類)
四、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92∼97)
五、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97∼)
榮譽事蹟:
一、規劃與經營「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開創新的教育理想與模式。
二、開辦原住民部落的「服務學習」活動,獲得「特優」學校團隊表揚。
三、參與歷史科國家課綱編修,及資訊融入教學的歷史教材編寫等。
四、奉獻「教學輔導人員」專業培訓相關的教學活動、教材編製等。
五、組成跨學科團隊編寫「科技與社會」(STS)教材,落實通識教育。
六、多次獲評選為「績優導師」。
七、先後獲遴聘擔任北市歷史科輔導團教師、校務評鑑教學訪視教師等。
八、以高中老師身份主編多種審定版教科書,涵括歷史、社會科學領域。
九、擔任國中基測歷史科題庫首任研發種子教師,建立試題研發模式。
十、獲聘為臺大、北市教大兼任師資,為歷史教育、教育史奉獻心力。
教育精神:
「15歲以前,智識未開,難以讀書;25歲之後,雜事漸多,也難以讀書。」人生讀書最佳時節,正是15至25歲時。所以,要擴大對「高中生」(15-18歲)的想像及期待,這是一生壯遊的起點,知能與視野開拓的基礎所在。
「成為一名『通識』的學生」,應該是高中教育的最重要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能夠兼備「人文」及「科學」的學習,擁有豐富學識,並且發展出分析思辨、統整創造的能力。此外,應該還要發展出人際互動、團隊參與的態度及能力,並且從中逐步培養關懷和助人的情操,以及磨練執行力和領導力。
能夠讓學生享有這樣的機會,並引導其實現,這正是高中教育所能送給學生的最佳禮物。
資料來源:2011年教育奉獻獎、資深優良教師、師鐸獎
主辦單位: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