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老師擔任視聽雙障班級導師的第一年時,有點茫茫然啊!因為全班六位學生他們的共通點是視障、智障外,還有語障、情緒或是肢體障礙,老師上課無法用一般方式教學,而其中五位學生是視聽雙障,一位是視多障。視聽雙障的學生是極重度,又盲又聾又啞,還常常伴隨情緒行為問題,雖然曾學過幾個手指語、手語辭彙幾年,但仍然還沒建立起與師長的溝通互動模式,因此分析假設原先的學習方式,或許不適合目前學生的階段,且必須先建立溝通,才不會情緒行為越演越烈。
羅老師帶進可觸知符號系統教學,新增溝通媒介,製作客製化的可觸知符號,運用盲人的觸覺敏銳度,使用觸覺替代視覺學習的觀念,配合實質體驗,周而復始反覆不同的學習,如陶藝課客製化的可觸知符號,是擷取部分陶土擀棍貼在△上,上陶藝課前選取及觸摸這符號後去上課,然後在陶藝教室門口觸摸相同符號,經過一年小祥已可以辨識符號的意義,知道哪一個符號代表上什麼課及在哪裡上課,之後再將行事曆系統帶入,次年,小祥摸到客製化的行事曆符號後(自己的功課表)即知如何行動,如摸到溝通課會自己去拿上溝通課的用具、摸到喝水活動會自己去找杯子,此番舉動實鼓舞羅老師的教學。
羅老師在教學時採多元方式及多感官教學,仍將原先的方式連結併用,第一學期時看到小祥主動將輔具放在耳朵聽,興奮地抓羅老師的手,貼近他的耳朵,原來他想表達想要聽聲音的渴望,甚至第二學期出現戴耳罩式耳機聆聽古典音樂聲音時,陶醉地笑出聲音來,那畫面至今讓羅老師仍無法忘記,好美啊!誰說聽障生不需音樂呢?第二學年,某一天詢問小祥要不要吃泡菜時,小祥竟然自己主動打出自然手語,連手指語也開始主動簡單打出,終於讓羅老師不再唱獨角戲,一來一往,這一刻令人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