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領域:
一、醫學教育及醫療行政相關領域
二、磁振造影、骨肌等影像診斷
最高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教育理念:從學生身上能看到國家的未來,推行全人教育,期許學生秉持良知和專業精神回饋至社會,培養出明日的好醫師。
經歷:
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線科主任
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
三、舊金山加州大學放射線部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四、舊金山加州大學放射線部Research Fellow
五、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住院總醫師
榮譽事蹟:
一、獲北醫師鐸獎、最佳主治醫師、優良導師、優良教學等獎項。
二、建立醫學生出國交換實習制度,六年短期出國見實習共三百多人。
三、北醫放射線學科創科主任,激發學生興趣,網羅人才,強化師資。
四、衛生署專科醫師訓練計畫認定委員會委員,制定全國訓練計畫。
五、創學會病安委員會,推動全國放射線檢查安全流程,落實到評鑑。
六、迄今發表期刊論文142篇(教育類論文13篇)及專書章節40篇。
七、曾獲放射線醫學會兩次優良論文獎第一名,與三次優良書本獎。
八、豐富的磁振造影臨床經驗,並與Genant教授主編專書一本。
九、代表北醫擔任教育部顧問室醫學人文教育核心團隊成員。
十、擔任教師發展中心執行秘書,協助27個整合教案,並發表論文。
教育精神:
多年投身臨床放射醫學,我深深體會到,一個好醫師除了不斷追求新知與紮實臨床基礎外,也須具備探究問題及邏輯演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專業回歸以人為本的醫療價值,以全人角度行醫。
行醫基本態度需秉持著行善原則、不傷害原則、病人自主和公平正義。透過入學面試過濾不適合的學生,落實各階段的教育,才能培育出好醫師。
初入學學生,我認為於「始業式」宣導教育目標與宗旨,明訂學生的規範和責任;安排學長姐與導師定期關懷、舉辦回饋交流活動。
在課程上,採用更多元、彈性的作法,落實以「人」為對象的服務學習;為深具研究興趣的同學,提供Scholarly program;多留給學生自由時間,參與課外活動;在課堂上更多的互動,並加入適當的臨床案例教學;提供國內外醫學機構見、實習的機會;讓醫學生召開類似公民會議,培養公平正義的態度。
加強師資培育,考試給分制度,改用等級評量的鼓勵方式引導學生成長。讓學生提早進入臨床教學,採用師徒制傳承,在職場老師更應以身作則,指導臨床禮儀、詳細徹底的理學檢查、讓學生動手和增加經驗,增強其臨床能力的信心。
最後建議政府應對學費鬆綁,以便招攬更多優秀的老師,搭配一定的比例獎助學金,鼓勵優秀學生和協助清貧學生。
資料來源:102年師鐸獎、教育奉獻獎、資深優良教師網站
主辦單位: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