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領域:
一、誘導式結構認知模式理論
二、生態建築與景觀規劃與實務
最高學歷: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研究所博士
教育理念:讓學生從做的過程中去學習,引導學生自我找尋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誘導式教學模式。
經歷:
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教授
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園規劃組主任
四、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建築系講師
五、國立臺北工專建築系講師
榮譽事蹟:
一、自2000年推動「臺北科技大學生態校園」,並獲多項競賽肯定。
二、榮獲2012國家卓越建設獎「公共工程與都市空間類卓越獎」。
三、榮獲第九屆台北市都市景觀大獎綠色校顏特別獎、網路最佳人氣。
四、2008年11月接受Discovery專訪。
五、榮獲第五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特別獎。
六、促成臺北科技大學與烏玆堡大學、東京大學、德州大學多次交流。
七、舉辦國際生態建築工作營、德國綠色科技建築考察等實務研習。
八、獨創「誘導式結構理論」,並以此理論指導多位學生榮獲論文獎。
教育精神:
本人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一直認為自理論至實踐間之聯結是一踏實之途徑,與學生間之互動亦秉持此原則,教學方法上創造「誘導式結構模型與操作機制」之邏輯推演,誘導式結構操作模型共七階:「問題界定、思考方向、重點提取、歸結、推論、目標情境、定義」。操作機制屬於資料統覽並交互建構的狀態,並具可逆性與可檢驗性,有利於主體對大量資料讀取與鎖定介面,從而進入歸結之資料濃縮,超越資料之範疇推論出更上一層的連結而形成研究的主軸概念。本人多年來將此模型與機制應用於建築設計課程與論文研究上已具有高度的效益。
教學實務上秉持讓學生從做中學的理念,利用建築設計課程之前兩週,讓學生同步收集設計課題資料,並做一實作設計,讓學生了解從圖面設計至實務製作間之關係,延續工專之實務精神。學生在施作之中能了解充滿彈性之圖面與尺寸相排斥之物理世界間之差別。目前學生於1986年、1994年及1996年等作品仍保留在校園中,已融為環境中的一部份。
資料來源:102年師鐸獎、教育奉獻獎、資深優良教師網站
主辦單位: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