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質創新成果
1.研發創新之學習教材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有發展學校特色,達到教育目標導向歷程,並以學生為中心,學校為主體,整合學校與社區各項資源,具有由下而上參與、民主決策模式等特色。課程發展之初,本校以資訊科技融入天文教育推動小組的方式運作,再逐漸邀請其他人員的參與,採取漸進策略模式,配合老師的條件調整改進,讓課程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獲得老師的信賴與支持。
本校天文校本課程規劃以地球科學、天文觀測、宇宙天體、太空探險為四大範疇的主題軸,由資訊科技融入天文教育推動小組,設計融入各科教學相關媒材。包括:校本天文課程統整、天文與現行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分析、天文課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內容、天文校本課程融入綜合活動(彈性課程)領域教學、天文課程融入自然科技及生活領域教學教學計畫。
100學年度將「海洋議題」納入教材,本校對於海洋議題有興趣的老師,已著手參與教育部大手牽小手的海洋素材發展計畫,並有具體成果-海洋科學與科技,已發表於meep網站。老師們另將所發展的素材進一步運用在課程中,自98年度起開始實施『南湖悠遊海洋』實驗課程,並組織教師社群,藉由教師間觀摩與對話精進彼此的教學能力。本校已獲三年國科會研究經費補助,完成「海洋科學與科技」及「海洋與音樂的對話」兩本國小教學素材。
本校自編教材於教學時使用,在期末需經過課發會的審查,領域會議中依據課程評鑑指標,做量化及質化的評鑑,做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參考。
2.形塑合作之教師社群
團隊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在職進修,提升專業發展,協同合作,進行研究及創新教學設計,帶動校內行動研究之風潮,樹立團隊合作之典範。透過團隊定期會議,發展出自然領域的「課程評鑑」、「看得見的能力指標」、「天文大會考」及「自然科成就測驗」,一方面提升團隊教學品質,一方面在學生進入國中前,能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展現團隊合作之績效。
教學團隊定期聚會凝聚教學共識,每週一次自然團隊領域時間,雖然只有一下午,但在忙碌教學工作之餘,無疑是偷得浮生半日閒,喝喝咖啡吐吐苦水,情感的交流在此形成。由於常有大型活動,在活動中互相支援,形成了良好的默契。一些老師因為職務分配被迫離開自然領域,但仍深愛這難得的下午茶時間,對這個團隊不離不棄,好像有離不開家的歸屬感,只要是自然領域辦的活動,大家都會攜家帶眷的一起參加,當然也就將家屬當成自然E家的家人 ,雖然工作繁忙,但也都樂在其中。
3.整合多元的教學資源
除校內的學習情境與內容,團隊曾多次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引進「游於藝」天文、鳴蟲等展覽,提供學生多元學習,另與公共電視台節目部合作,拍攝教學節目製作下課花路米、成語賽恩斯及設計暑假作業、防震教材,嘉惠全國小朋友。利用暑假至誠品書局為小朋友說天文故事,每月為社區辦理一次天文講座,每學期辦理親子觀星及自然生態之旅,頗獲社區家長的認同與好評。
本學期與台北市教大建立專業輔導夥伴學校,將以自然領域為師培輔導的主題。夥伴們也常到他校或教師研習中心分享教學,甚至到大陸杭州高中分享學校天文教育的發展。為讓全國學生對天文知識能更加深入,參與台灣大學孫維新教授主持的科普計劃,本團隊大家分工合作,建立天文題庫,再與天文大會考結合,建置天文檢測系統。
不論校內外的資源,都與課程、教學或學生活動相結合,展現資源的多重利用及團隊合作研究之精神。
4.推展科際的潛能發展
各類活動的進行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援,自然團隊訓練一批批小小解說志工及志工家長,共同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自然知識之餘,也展現願景五力—創造力、思考力、探索力、合作力及表達能力,為學生開創多元智慧的展現舞台,並向社區推廣科普教育。帶領學生參加台北市科學展覽、機器人大賽、青少年發明展、自然科學館小志工培訓等活動。
在課程中加入閱讀,閱讀自然、閱讀校園、閱讀科學家……等,使理性的科學教育,注入感性的人文素養,學生的學習上擦出不同的火花,學生的潛能在此展露。
5.營造彈性的教學環境
本校為營造一個「不限於課堂、隨處可發生且彈性可變的學習場域」,並讓學生成為「能合作探索、發揮創意」的學習者,在教育局的支持與學校的努力下,建置一座提供「合作探索、情境體驗及網路社群學習」的「未來教室」 。除此,也將學生和家長一起帶出戶外走向大自然,到高山觀星,到海邊探索,親近自然,學習敬天愛人,也學習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創造另一種的情境學習。
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均不設限,加上E化的科技設備,改變教師的教,也改變了學生的學,彈性的教學環境讓老師的教材教法更具選擇性,讓科技輔助教學,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二、學生表現 表12自然團隊老師歷年來指導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得獎的作品彙整表


三、教師專業表現
1.得獎作品 表13自然團隊老師歷年來參加行動研究及創新教學得獎的作品彙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