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課綱的螺旋式設計,年級和年級之間,每一項能力都是循序漸進的帶著孩子一步一步親身體驗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自己的學習步調,在我們規畫的學習道路上按部就班的前進。每個年級的學習任務通常不會用掉所有的課程時間,老師會先教導基礎能力知識,因為基礎能力是必須先具備才能有效應用的,例如認識圖書十大分類、會用字辭典百科;會畫重點、能摘要改寫……等。另外各年級學習任務的主題雖然是從領域課程延伸,但除了確保孩子擁有共同的舊經驗,其實我們更注意「有趣」這個法寶,例如四年級電腦課學習影像的處理時,我們讓孩子親手製作「公益廣告」。完成的作品,讓孩子把它貼在校園適當的場所,落實學習後真的有行動,讓孩子深刻體會學習與行動都可以成為實際生活的一部分。再如自然課上完水生動植物課程後,我們帶領孩子策劃「班級水族箱」企劃案,學習分組收集資料後動手設計水族箱。班上最受歡迎的水族箱企劃案,就真的依孩子所設計配置,將水族箱實際呈現在教室中,讓小魚陪著孩子長大!
根據課室觀察和分析孩子們的隨堂筆記、學習單等,以下是資訊素養課程精彩的「教」與「學」之後,我們看見孩子在課堂中的轉變與不同:
一、能提出問題
我們嘗試過直接請孩子依照老師給的5W1H提問;也在獨角仙百問裡試著教孩子什麼是合理的問題……,終於摸索出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的最佳發展步驟:
1.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為一年級的孩子改寫一篇簡單的說明文,帶領孩子閱讀之後寫出已知事實。
2.提出合理的問題:根據已知去思考自己還有什麼想要知道的相關問題?此時才帶入5W1H的提問詞,再加上六感~視覺(眼) 、聽覺(耳) 、味覺(口)、嗅覺(鼻) 、觸覺(手) 、感覺(心)的體驗,先能提出問題,再共同討論什麼才是合理的問題。
3.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在合理的問題中討論,什麼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排除了只有Yes或No的問題之後,孩子們會發現,值得探究的問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有時候甚至沒有答案。
二、找得到資料
找資料的管道有哪些?在國小特別是低年級,不能忽略的是「直接體驗」。透過六感去觀察紀錄,絕對是重要的;有注音的國語日報和小牛頓也可以在二年級就介紹給孩子,還有有注音的專書。到了中年級,孩子認的字多了,再帶入較深入的書籍。此時,搭配圖書館的分類號和查詢系統,紙本與電子工具書的使用,孩子會發現自己功力大增。至於網路搜尋引擎仍以老師過濾過的連結為主,到高年級才慢慢放手讓孩子為主獨立搜尋。最後,「參觀訪問」是不能遺漏的管道,因為它是有別於二手資料的一手資料!
三、讀得懂資料-「摘要改寫」能力
要教孩子用自己的話寫重點,一定要把原文收掉,否則孩子始終說不出自己的句子。但是收掉原文一定要提供文章的關鍵字詞,不論是人、事、時、地、物、因;還是概念圖。於是團隊教師發展出有效的策略如下:
1.5W1H法(多半用在記敘文)
當文章中的人(who)事(what)時(when)地(where)因(why)如何(how)非常明顯時,可以將它們串聯成句寫出摘要。
2.寫摘要的通關密語「畫畫排說寫」(多半用在說明文)
畫-瀏覽後逐段畫出關鍵詞(越少越好)
畫-用關鍵詞畫出概念圖(留意層次分支)
排-在概念圖上依摘要順序編號(排列順序)
說-依編號看圖說話(要加字加連接詞才能成句)
寫-我手寫我口(用自己的話寫出文章重點)
四、能解決問題-能產出資訊、會反省檢討、能與人合作
統整資訊最後的資料產出方式可以十分多元,因為資料產出後最主要的功用在於能夠分享,並藉此發表,同時進行自評與互評活動。最常做的產出是:主題壁報、QA書、折頁小書、PPT簡報……等搭配口頭報告;高年級還可以選擇製作報刊、廣播劇、電子書;有時也可在探索之後寫一篇作文、一首小詩,孩子多半會「有話要說」。最後根據產出的特質訂定評分標準,做為自評與互評的參考。
100學年度上學期六年級課程「愛讓世界轉動」的行動方案最能呈現出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課程以時事「國際糧食危機」做引導,透過六篇剪報的閱讀和研討,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可以關心和行動的主題;再根據孩子所規畫的行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並且陪著孩子克服困難完成行動。170個孩子分成22組,最終全數完成行動並記錄過程。非常精彩也讓人感動。

經過一到六年級資訊素養螺旋式課程的鍛鍊,我們以解決問題或進行主題探究的角度,來檢視孩子們的綜合能力,發現孩子們學到的六大能力:會定義問題、找得到資訊、讀得懂資訊、能解決問題、會反省檢討、能與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