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停了,雨歇了!顫慄,未停歇!
孩子失去往日的笑容
文化斷了?!學校殘了?!生計缺了?!心倦了。
共構一艘教育方舟吧!引領孩子邁向未來
部落學歷,是教育&文化的調適藍圖
在活化創新中,找到孩子的學習密碼
──Learning by doing
孩子是協作者,是行動者
起動!行動!看見未來
一、緣起──看見孩子和在地的需要
2009年莫拉克風災災後屏東縣新設立一所公辦公營的理念小學,學校所在禮納里永久屋基地(瑪家原住民文化園區上方2公里一處約200m高的臺地)安置北排灣拉瓦爾亞族(Raval)發源地的大社部落、布曹爾亞族(Butsul)發源地的瑪家部落,以及和西魯凱發源地的好茶部落。
由於來自受災的原住民部落,長久以來即屬於學習弱勢地區,加上學生因受災遷移至臨時屋,造成學習的不安,因此地方政府賦予這所學校「長期、穩定、專業、服務」的經營主軸定位。校舍由財團法張榮發基金會獨資援建,縣府並向全國徵求首任校長,而後甄選一批理念相同的縣內現任教師,一起為學校的籌設與課程研發、教學精進而努力。
但是……部落有不同聲音──
「政府辦學 不聽部落之聲」……
「如果部落裡的頭目、耆老、獵人或藝術家,比擁有教育學分的人更加知道如何培養部落的下一代,他有沒有資格成為這所實驗小學的校長?」
我們理解,我們尊重,但更瞭解孩子未來的重要性;我們更知道,責任需以能力來承擔!
二、【號角響起籌備時】─我們與部落一起向前行
1.因理念而來,因愛而聚集,團隊因真誠贏得信任
除了部落對教育主導權的想望,各界對這所新學校的論見之外;在風災的洗禮後,安置營區期間的人群疏離,對文化與生計的憂心……,這需要縫合心靈的凝劑,需要穩建的方針。孩子的未來是這凝劑,是安撫不穩定新部落的希望泉源。如何讓部落相信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
籌備期間(100.1~100.7),雖然教師伙伴只能借調兩個半天的時間來研發課程與教學,但帶著真誠的心進入部落,伙伴們挨家挨戶拜訪,與孩子靠近,主動參加各種活動,這群天使般的老師,讓百務待舉的永久屋基地,增加了許多溫度。循著部落回復的脈博,教師團隊涉入新舊部落場域和活動,和未來的家長和鄉親溝通教育看法、宣傳新學校的教學方針,一來一往間,展現「教士般的熱誠」,部落相信~這所還在興建中的學校"真"誠得不一樣。
三、 從背景看見共識和需要
1.在歧見中看見共同的核心價值──民主
「社會不論如何多元,如果想要和平地共同生活下去,最終仍需要一個共同的基 礎……可以調和眾人的利益,包括對於爭議發生時,應如何互相寬容、退讓妥協的一套原則」(林立,2007) 。就Rinari基地客觀環境的多元性、文化主體性的想望與學習者需求的回應,「民主」─尊重與權責相對,無疑是最適合的核心價值。符應孔孟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實踐哲學,基督博愛、寬恕與奉獻的信仰。因此,以「民主」作為學校核心理念,有其脈絡和理論的正當性。據此整個教育哲學觀、課程觀、文化觀、教學觀、評量觀,以及學校的特許任務都有了明確的方針。
遇上文化主權爭議?試煉”民主”這塊試金石
2.涉入理解,思考方向與策略
經由次次諮詢會、課發會議的研討,基於孩子和家長的心聲、部落文化傳承想望、文化回應理論(孩子有不同認知風格)、課程發展原則(階段性、順序性、統整性)等,我們決定──部落學歷做中學,教育文化齊步走──四大任務緊扣整體課程和教學,並形成四大任務社群:

3.增構一套【活的部落學歷課程】─回應文化,找尋孩子的學習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