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下載:
臺中縣立光正國民中學_光正國中數學團隊_歷「九」彌新-從傳統到創新之路-1
臺中縣立光正國民中學_光正國中數學團隊_歷「九」彌新-從傳統到創新之路-2
方案發展的動機與目的:
光正國中位於大里工業區內,校園遼闊,建築物不多,放眼望去是一大片山脈和公墓。孩子大都來自工業區的家庭,忙碌且傳統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無從幫忙,力不從心,只能靠學校老師的教導,因此教師的角色更是益發重要。隨著時代的變遷,面對資訊網路、交通便捷的地球村時代來臨,台灣教育不再只是傳統的「適應」,相對的是省思教育的缺失,正視迎向新世紀教育應有的變革,以適應時代潮流。因此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七大領域課程、十項基本能力的指標正是邁向教育專業化的途徑,激發教師各種回歸教育本質的潛能。新課程綱要最大的特點,是將長期以來以分科為主的課程標準全面鬆綁,以領域方式重組課程,教師在授課上,也必須進行全面統整與協同教學。新課程融合了新內涵、新知識、並具生活化等特色,教師也面臨新的挑戰,因此教師能否有再學習的準備以及進而具備新的觀念,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光正國中數學團隊的教學專業成長呼應時代的潮流,與教育改革朝向同一個方向堅定又認真向前邁進。
我們的方案想要呈現的是在這樣的時代場景下,光正國中數學團隊歷經九年真實發生的精采故事,且看一群數學老師,從單打獨鬥到攜手並進的完整歷程大公開。民國89 年,在九年一貫教改沸沸揚揚展開之際,嘉瑩老師從私立高職轉任台中縣光正國中任教。「一支筆和一本課本」的傳統教學方式,是她的教學模式。但漸漸發現大部份學生上課總是面無表情,不久就漸漸露出不耐的表情,有些學生甚至開始調皮作怪起來,嘉瑩老師雖覺不妥,但也沒有積極想要改變。直到美伶老師研究所畢業後,詩憶老師、明達老師也相繼到彰師大進修,學校的數學教學模式開始有了改變。她加入美伶老師所成立數學領域讀書會,從讀書會中獲得許多數學新知和非傳統的教學經驗。有時候經過數學教室,偷看他們的上課情形,發現學生都玩的好高興,他們臉上是散發著“活"的氣息。但,人是容易習慣的動物,從事的教學方法太久也會變成一種習慣,要讓嘉瑩老師突然改變教學方法,是不容易的。直到民國93 年,麗美老師和嘉瑩老師受到三位老師的鼓勵,相繼到彰師大進修,三位老師一路相挺,給予很多意見與協助。我們不論教材設計或者參加比賽、舉辦校內外各種活動,互相討論研究,雖然偶會因意見不合,而有爭吵難過,但不會影響團隊成員間對彼此的信任。我們並不特意要進行甚麼偉大的教學方案或計劃,只是順著時代的趨勢走,進行自我成長與進步,希望學生喜歡數學、學會數學、愛上數學的心,讓這個數學團隊九年來,不斷地進步發展,雖然,也曾跌跌撞撞,但是,愈走愈穩,我們也對自己的教學愈來愈有信心。
九年來,光正國中數學團隊始終懷抱著一些教學理想,期望自己透過數學教學,讓學生學到數學、甚至數學以外的能力,我們衷心的希望可以達成:
一、培養學生學好數學、喜歡數學、快樂學數學、愛上數學
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習慣,畢業後能延續對數學的熱情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溝通分享、團隊合作的能力
四、幫助本團隊及所有教師進行專業成長
本方案將詳細說明光正國中數學團隊為達成這些教學目的所做的種種努力,這九年歷程就像一棵大樹的成長過程,先從草創期的種子漸漸進入萌芽階段,越來越多老師的投入之後,進入深耕階段,此階段的我們因為已經有一些經驗的累積與合作模式的運作順暢,相對的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產出,因而進入豐收期,隨著時間的更迭,也產生一些人事的異動,而調去他校的同事們,也進一步將光正經驗帶往他校,就像已成長茁壯的大樹繼續延續它的生命,讓種子繼續落地生根,再創另一番欣欣向榮的景緻。
方案的內容包含了闡述本團隊的「教育理念」,清楚地傳達這些日子以來,在我們的努力背後的中心思想;接著,詳述我們一路「教學設計與創新」歷程中有關教學方式、自編教材與多元評量的內容;另外,由於教學的創新方式,學習環境與額外的數學活動等配套措施亦會有所調整與修正,「數學教學經營」即在描述這些細節;更重要的是,創新之路上我們並不孤單且堅持「團結合作力量大」的信念,我們採用學習型組織的運作方式,結合團隊的力量,不僅利用讀書會的方式經營我們的團隊,更延伸我們的觸角到鄰近的社區,產生影響;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直接地影響了光正國中的所有學生,讓他們的「數學學習績效」不僅在學習成就上有不錯的表現,在情意、態度、對待數學學習的看法上,也都產生相當正面的影響。此外,在方案的最後,整理了光正國中數學團隊歷年來的具體成果,以及未來的展望。
(如欲瀏覽詳細內容請瀏覽檔案下載之文章)
<文章出處:臺中縣立光正國民中學_光正國中數學團隊_歷「九」彌新-從傳統到創新之路>
資料來源:97年度教育部教師教學卓越獎得獎團隊方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