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紮實基礎能力:
就國語文教學過程而言,聽、說、讀、寫是慣用的教學模式,而傳統教學向來較偏重單向的「教」、灌輸、填鴨方式,在檢核學生學習成效時也常陷入「考試」、「測驗」分數的迷思,難以跳脫標準答案的思維,對語文性向、興趣較高學生創發力的發展,多少受到束縛與限制。
欲突破傳統,提升藝文創作風氣,應紮實基礎「聽、說、讀、寫」能力,並由「閱讀」出發,輔以授課教師創新的教材教法,透過不斷鼓勵孩子在既有的基礎上吸取更多的相關知識,拓展生活經驗,進而融入自己的見解、思維與情感,勇於表達對事物的觀感、想法。
如此反覆運思、淬鍊,讓生澀、艱深的文辭賦予生命、靈性與感性,才能流暢地展現出文采之美,類此,不同層次的組織、分析、欣賞、批判、創作能力將隨「寫作」所投入心力的程度,展現出不同的文學造詣,進而涵育出不同的人文素養。
二、活躍寫作教學
打破傳統「作文課」的僵化模式,教師以活潑的教學,隨時隨地與學生良性互動。「教材」不限、「場地」不限、「方式」不限,讓「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提筆書寫」成為輕而易舉之事。
三、結合校園生態
本校身處都市叢林,位於台南府城最繁華的「東區」,本應車水馬龍、喧囂繁雜,但卻得天獨厚位於四周綠帶的中心點,校地寬廣、動植物生態更是機趣勃發 。「耳得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教師引領學生感受自然、閱讀自然,進而書寫自然,校園的認同與鄉土的情感也將無形間深耕於學子心田。
四、激勵良性競爭
「甲中文藝獎」是本校十分特殊的一場文藝盛事,「甲中文藝獎」從原構想一學年一屆轉變成兩屆;更與學校原有「桃花心木季」結合,擴大為「藝文季」系列活動。比賽內容分「散文」、「新詩」、「小說」三類,無論難度、寬度與高度均較平日的「作文比賽」有過之而無不及,聘請的評審則是當今文學界的巨擘,得獎作品則集結成冊,廣為刊行。如此的擴大規模與提高層級,無非是讓學子在良性競爭的情形下,感受到各界的重視,而文藝創作的興趣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激勵。
五、落實文藝推廣
文藝的創作必須是全面而持續的,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也必須是廣泛而時時更新的。施教者必須團隊合作,共同研發合適的教材,藉由試教、 評量、討論、更新等方法使教學活潑;學校行政單位的通力協助更能將這文藝創作的盛事落實推廣。
有道是:「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文藝獎專輯名為「少年江山」寄寓能藉此園地培養更多的人文青衿的意涵,更盼專輯出刊能長期持續,「江山」永續發展。
甲中文藝獎活動、專輯「少年江山」是開創性的一大步,期盼能拋磚引玉並推廣至各國中,也樂見文藝創作才華的種子萌芽、茁壯,開出燦爛的花朵,豐富每個學生的文藝心靈與生活,享受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