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階段萌芽期(90年~94年)
面對課程轉型中遇到的衝擊,最初領域會議多半以任務分派居多,對教學的討論與資源分享是私下聊天時才有的交流活動,但因為夥伴們不藏私,漸漸地,這樣的討論越來越多,老師們資源交流、分享愈來愈豐富。最後,我們就彙整大家所有的壓箱寶,成立國文領域教學資源庫,燒製成光碟一人一份,作為教學時的參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無心插柳,似乎成為我們教師專業轉型的第一個起點。
二、第二階段成長期(95年~97年)
多一雙眼看教學:落實觀課制度
95年教育部推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光武國中很快地決定參加試辦,雖然國文領域參加的人數不多,卻把新觀念帶入教學現場,例如:「觀課」概念的引進,對老師實在衝擊很大。最初課程交流僅限參加教專的3、4位老師,我們於領域會議後一同備課,一同分享教學上的心得與困惑,久而久之,大家覺得這樣的分享對教學有實質的幫助,能解惑亦能解憂。
三、第三階段茁壯期(98年~100年)
1.建立閱讀課程地圖
就課程發展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經由黃小芳校長整合行政資源,國文老師設計課程,在大家分工合作的努力下,以往教師成長是由上而下,多半由行政出招,老師接招,而這個閱讀課程是行政出招,老師們也出招,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想改變老師的教學,也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我們透過討論將閱讀課程系統化,從理論到教學,國文老師課程設計的能力提升了,學生也透過閱讀課程種種,改善學習胃口,更會閱讀。
2.專業交流,互助成事
建立閱讀課程地圖,就教師成長而言,從策略擬定到自編經典閱讀教材構思最後完成,領域內教師分工合作、分層負責,不僅凝聚領域內共識,更加強領域內教師專業對話機會,提升專業能力,從點—線—面的合作模式,讓國文領域脫離單打獨鬥,形成團隊合作機制。我們體會到專業分工的重要,為往後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3.跨縣市交流提升視野
老師們長期深耕與各縣市進行跨縣市教學的交流,例如:臺南市復興國中心智圖教學、PISA閱讀素養命題設計,桃園縣讀寫結合的範文教學,輔導員們將各縣市課程推行經驗帶回領域中分享,作為我們課程中實施的參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樣的交流讓我們的視野不再侷限於新竹市,有機會向全國各地的老師學習,使我們的專業能力大大提升。
四、第四階段成熟期(101年 ~)
1.專業社群學習型組織
隨著跨縣市交流頻繁,老師們更積極學習,原本在領域會議後的共同備課討論,就移到領域會議中進行,因此領域教師一起共同備課,每一位老師輪流分享教學上的心得,不管是書籍閱讀、教學技巧分析、教學目標擬定、教學資源的分享、分組合作學習在班級上的應用,大家才驚覺國文領域,真是臥虎藏龍!
因為我們有系統的規劃與經營,因此在專業的增能上,不再是亂槍打鳥,而是由點、延伸到線、擴及到面,教學逐漸看到了成效,學生回答問題更能深思熟慮,更能看出文章深層意涵。
2.領域會議運作模式
自101學年度起,國文領域教師在多次會議後,決定成立「學習成就評量專業社群」改善評量品質,鼓勵夥伴們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並建置社群網站雲端提供交流。每週二學科共同備課時間及每週三專業社群研討時間,安排協同備課、主題經驗分享、教學觀察座談與回饋、專業領域研討、教學檔案製作分享、同儕省思對話、學生任務單討論評閱等活動,紮實的領域會議,給予專業的能量,至此領域體質已脫胎換骨。
3.夥伴學習
為了提昇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協助初任教師、新進教師適應環境,了解學區學生狀況,學校文化,培養閱讀及寫作種子教師之人才庫。現階段夥伴關係如下:惠芬-玉潔、碧珍-慈嫺、蕙宇-啟瑛、雅玲-姿堯、燕玲-韻竹。夥伴老師們之間交流與逐漸改變領域文化,激發夥伴教師們教學的熱情,共同投入語文教育的行列。
4.學習共同體
從同儕教師的對話和觀摩中,我們突破個人備課的片面性和備課壓力,教材中不同解法或教法的疑惑,也可以透過事前的提問討論獲得共識,或找到進一步確認答案的方法。由於夥伴教師的進度或先或後,先上完的老師也會分享課程討論中發生的疑難或困境,再由大家提出可行方案,做為下一個教師上課的參考,以避免再發生同樣的情形,每一次的教學與課後討論,都成為精進教學的基石。
5.適性揚材,推動十二年國教518課程
102年教育部推動「國中教師五堂課」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張蔚雯老師成為教育部推動「多元評量核心教師、補救教學、差異化教學講師」,並協助教育部拍攝多元評量規準建置影帶,並在全國各地進行多場多元評量、補救教學、有效教學分享。
黃碧珍老師成為「有效教學」講師,他將自己的課程,從教學目標擬定,到教學設計,進而使用多元評量檢核教學成效,完整呈現在全市教師面前,獲得現場教師極大迴響,老師們發現有效教學並不是唱高調,而是可以真實實踐於課堂中。
6.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當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就有能力走向全市、全國、甚至海峽對岸,102年張蔚雯老師與吳敏而教授一同合作,赴重慶與大陸200位老師進行五天的課程交流,分享教學實作課程經驗,獲得大陸老師一致肯定,而張蔚雯老師將大陸行的觀察如:大陸的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評量、教師研習、大陸學生的學習態度等,以「從群文閱讀看大陸課堂」為題,在領域會議、全市領召會議進行分享。
這樣的交流分享給國文老師帶來極大的震撼,往往我們認為教學時數不足,總是趕進度,但當我們聽到,在授課時數一樣的情況下,大陸國小一學期上40課,國中一學期30課,而我們卻只有12課,每位老師無不面面相覷。大家想,我們有什麼理由被教科書綁架?自此,我們的教學改變更加速了!大家更願意拉大課文框架,進行多文本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