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的演進歷程大致分為三個期程,以下對各期程的發展狀況進行說明:
第一期程:
學務處及部分自然領域教師原本就有舉辦、協助『惠文邀月』、『假日科學營』、『天文社團』等活動,但課程、活動雖多,卻是各自獨立,缺乏連貫性。因此要如何讓各自獨立的活動能夠串連起來,並融入課程教學之中,讓學生從七年級到九年級能夠有一連串有效的教學活動,就成為自然科團隊想要達成的一個目標。
第二期程:
教師反思教學成效不彰,經教學研究會討論後,全體自然領域教師認為應該要加強個活動與課程的縱向串聯與橫向並聯,並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讓愛好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對於原有的
『惠文邀月』:設計增加科學闖關遊戲、天文詩競賽、國樂表演、天文話劇表演、月餅製作…等活動。與藝術與人文領域、語文領域、綜合領域教師合作教學。加強橫向並聯,讓原本對天文不是很有興趣的學生,能因對其他領域的興趣,而淺移默化的漸漸喜愛上天文。
『假日科學營』:在原有的理化、奈米、機器人實驗與活動外,加入天文體驗課程。以期讓喜愛科學的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天文。
『天文社團』:天文社原本學生課後的自主社團,則由教師主動參與指導,每學期安排七次探究課程,讓對於天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協請教務處,在七年級的正式課程中,利用彈性學習節數,安排每周一堂的『天文彈性課程』,讓學生能夠從一入學校,就能夠接觸到天文的基礎知識,往下紮根。並協同表演藝術課進行『星象故事話劇表演』,讓學生從表演中,喜愛上天文。在九年級天文單元的教學上,我們採用『互動式合作學習』,利用i-Pad及APP為教具,採合作學習,讓同學對天文的熱情能夠持續展現。
而自然領域教師與學務處另外新增了『夜宿天文台』的課程活動,讓七、八、九年級的學生,都能在夜晚觀測星空,體驗天文之美。
第三期程:
第二期程實施一段時間後,發現課程上,缺了八年級這一塊,為了加強縱向串聯,因此在八年級的理化光學單元,設計『光學活動課程』與『望遠鏡製作』兩個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厚植天文觀測的理論基礎,並提供實作機會,讓學生能從做中學。
另外安排了針對理論基礎較為紮實的八、九年級的學生,增加『假日科教館參訪』與『主題式探索課程』,讓專業天文人士對學生教學,加深 加廣,並提供學生自我探索機會,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而在『惠文邀月』、『假日科學營』、『夜宿天文台』等課程活動,更開放給社區家長參與,以及讓部分天文專長的家長能夠成為課程講師,期許本校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