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教學
1.原住民舞蹈
(1)教學策略一─利用文史資料為本,創造原舞史詩
為了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舞蹈元素,開展舞蹈藝術的視野,近幾年陸續邀請舞蹈專家:台北精靈幻舞舞團的賀蓮華老師與雲門舞集溫璟靜老師,帶領原住民學生體驗專業舞者的肢體展現,提升原住民學生對舞蹈藝術的認知。當原住民學生感受到專業舞者身體的能量,見識到不同於部落慶典儀禮的舞蹈形式,學生的肢體與大腦有了不同觸發,原住民舞蹈的發展將有無限的可能性。
(2)教學策略二─體適能元素植入教學,與部落共同舞動
原住民學生學習原住民舞蹈是天生自然的本能。初期外聘原住民籍舞蹈專長人士授課,學生展現原住民舞蹈的力與美是何等自然而然。廖瑞姿老師是舞蹈科教師,進入學校授課後,除了指導原住民學生在肢體展現上更加精進,與原住民籍舞蹈教練協同教學,落實原住民傳統樂舞的傳承,廖老師自己也融入原住民文化,並共同指導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比賽與各項表演活動。
(3)教學策略三─以團康建立集體意識,共築原舞混齡家族
原住民舞蹈的教學內容有三個部分:(一)原住民舞蹈基本動作練習─舞者。(二)原住民歌曲教唱─歌手。(三)木鼓打擊─鼓手。教學時採用混齡與分組教學,鼓勵彼此尊重、互相合作、創造思考的小型社會;在長?年級的互動中,有男女隊長帶領,培養學生領導能力與責任感,學弟妹也能學習尊重與服從。而每次準備舞蹈比賽與表演,學生幹部一起參與舞蹈創作,討論舞碼的劇情內容、肢體動作、隊形編排與音樂節奏。老師與學生教學相長,在原住民舞蹈的教學中,融入更多創意的可能性。
2.傳統與文創工藝
(1)教學策略─說故事,善用圖騰融合多元生活素材
陳昶文老師具有手工藝專長,指導學生學習各種織品染印的技能;運用多元的素材媒體,以原住民文化圖騰為元素,發揮文化創意表現,製作各式蠟染燈具與生活實用印染布,除了傳承文化藝術,並期望能創造文化經濟的價值。
(2)教學策略二─走進國家級展場,榮耀原生代
第4屆成果展是我們第一次到國家級博物館展覽,臧振華館長是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對學生的作品讚許有加,並典藏學生蠟染作品;2011年學生以八八風災部落重創為題材繪製「守護台灣」作品,受邀於台灣藝術教育館與藝術家並列展覽;而原住民文創蠟染燈的展示總是吸引參觀者頻頻詢問;外界的讚賞,在在讓原藝班師生倍感榮幸。學生能將文化的內涵實踐在作品中,這是是生命的圖騰,也是文化的生長。
3.藝術科技文化數位創作
(1)教學策略一─以族群文化為題材,用小組接龍方式產出
在資訊科技的時代,掌握數位資訊媒體的能力,是消弭城鄉差距與文化落差最大的利器。廖冠祺老師具有電腦繪圖的專長,在藝術科技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電腦處理文化資料影像。課程中,學生學習電腦繪圖、網頁製作、動畫、電子書等數位應用能力;剛開始一人一頁以學生族群文化為題材,接力說故事,再發展教學主題,最後將文化典故的影像、繪圖、文字等資料有效編輯整合。
(2)教學策略二─善用工具,將族語融入作品,顯出主體價值
「電子繪本書」專題教學,以分組方式進行收集、編寫原住民神話故事與繪圖,統整學生在原住民文化與歷史課程中的知能,並結合族語教師指導朗讀故事腳本,錄製語音檔案,透過電腦軟體運用,完成有聲電子繪本書的製作。

4.原住民文化歷史、語言課程
(1)教學策略─以教室為劇場的語言教學
陳師以教室為劇場,以原住民的文化題材設計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認同與興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壓力;運用表演藝術角色扮演、肢體互動的教學方式,生動活潑,帶給學生學習語言的樂趣。而美玉老師唱作俱佳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胡凱詢通過東華大學入學英文門檻,實現了大學的夢想,今年更上一層樓,即將完成碩士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