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能創造一種可以長久在校內發展、經營的活動,從高一到高三,不間斷地、也不額外施予學生活動壓力,可以與教學並行的、細緻而綿長的文學氛圍。
一、方案名稱理念
本團隊以「品嘗『心』滋味」為主題,由 99 學年度開始設計規劃一系列活動。主要因為我們認為文學來自於感動,也唯有感動能延續文學的生命。感動來自於心、文學來自於情,只要能品嘗出文學的酸甜苦辣,也就感受得到作者當下「心情」的雋永與哀愁。
我們希望透由「品嘗『心』滋味」的教學活動,除了提升學生「國文閱讀力」、「文學理解力」之外,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學感受力」,進而內化為「道德執行力」、「珍存文化力」,再把這樣善的種子帶回原生家庭,散布於街坊,產生蝴蝶效應,這才是教育真正意義與力量。
二、方案核心價值
從文學出發,但不滿足於文學的涵養,我們對文學有更深的期待、信任,相信文學能給我們如此豐厚的感動,一定也能帶給學生更高遠、更豐足的生命層次。
1.國文閱讀力─從文本出發是我們的堅持,增加學生國文閱讀能力,讓學生看得懂、聽得懂、說得出、寫得出,這是基本的要求。
2.文學理解力─文章的理解與學生的學養基礎、文化涵養的深厚皆有關係。文學走到目前為止,早已脫離「背多分」的觀念。如果沒有從文化背景切入文學,文學本身是無法對學生產生教育成果的。
3.文學感受力─文學並不只有「看」,文學也能「聽」、「說」、「唱」,透由多面向的刺激皆可以加強學生對文學的感受能力;讓學生以「心」對「心」的模式接近作家心中的酸甜苦辣,這才是「品嘗『心』滋味」的真正意義。
4.道德執行力─所有的教育最後目的都希望轉化人性,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更積極、良善、包容、樂觀的人。高中時期的學生正處於性格成型的當口,培養健全的道德感成為國文學科最終極的目的之一。
5.珍存文化力─文學從文化走出,最終也將走回文化。在文學教育之中希望學生能培養尊重傳統、珍存文化、欣賞自己、包容別人的寬闊胸襟。
三、活動設計理念
我們所有的活動都依循著以下幾點共識進行設計:
1.依據文本─我們進行課目的融合與擴張,所謂的「融合」是將同性質的課目跨冊結合,所謂的「擴張」,是延伸學生的閱讀廣度。
2.分組進行─分組可以讓學生互助合作。「五人式」的分組可以減少學生的負擔又不至於有學生被冷落。
3.全員參加─「文『彩』鳳中─國文活化教學」在學校的支持下負責同一年級的教授工作,當活動進行時,則是全年級全員參加,讓文學氛圍發揮最大的渲染力。
4.不分勝負─我們以分享代替比賽,淡化競賽的功利性,選拔出優秀的團隊不以名次排列,改以分享的方法建立學生的榮譽心。
5.精進學習─培養團隊討論的風氣,不僅是學生或者是教師團隊,事後著重心得分享與意見回饋,以成為下次活動的參考。
四、方案發展過程
我知道、我可以,我只能努力!
「文『彩』鳳中──國文活化教學」團隊已經成立四年有餘。活動成果並非一帆風順,經過了草創艱辛、盤整淬礪的過程,到目前才漸漸步上軌道。整個方案歷程可以粗分成草創醞釀的「篳路藍縷期」、漸行漸穩的「含苞待放期」、與繁花葳蕤的「豐收結果期」。
1.97~99學年度,草創醞釀『篳路藍縷期』
97、98 學年度我們曾設計過幾個失敗的共同文學活動。
(1)共同講義、共同閱讀─當時因為教師團隊仍然無法跳脫升學的思考模式,因此我們設計「班級聯合作文比賽」、「共同講義」、「共同閱讀」,學生虛應故事,但教學現場學生冷漠的眼神仍然無法滿足我們想要激發學生國文學習熱誠的期許。我們思考:我們是不是自己也無法跳脫升學主義的窠臼?
(2)閱讀魯迅,初嘗甜頭─ 99學年度,我們在鄭文儀主任的支持下以高一國文教師群為基本班底,再一次重組團隊。以「課文深化閱讀」的方式加讀〈祝福〉、〈阿 Q 正傳〉 、〈藥〉、〈狂人日記〉 四篇文章,改以文學賞析方式帶學生欣賞課文,引導學生深化思考,同時以「角色的心靈獨白」為思考方向,引導學生寫成小小說。竟意外獲得學生熱烈回響。我們嘗到第一次甜頭。
2.100~102學年度,漸行漸穩『含苞待放期』
這個階段,我們每年皆以舉辨一個大型文學活動自我要求,並不忘以「配合文本,立基教學,喚醒感動」為活動主軸。
(1)100學年度,『交換海洋記憶』
第一次嘗到甜頭的我們,似乎打了一劑強心針。高雄為海洋之都,更激發我們想以「海洋」 為活動主題的熱情。這次我們勇敢跳脫課次與冊次的安排,決定就「交換海洋記憶」這個主題再一次加以嘗試、發揮。配合夏曼.藍波安的〈飛魚季〉、廖鴻基的〈鬼頭刀〉 、〈丁挽〉三篇課文,敦請鄭文儀主任結合教務處能提供的資源,第一次嘗試設計了長達三個月,大型而完整的活動。(圖 18、圖 19、圖 20)

(2)101學年度,「出『趣』走走」
受到「交換海洋記憶」的鼓舞,我們決定再接再厲於 101學年度設計「出『趣』走走」青年壯遊活動。這次配合的文本是課文〈裨海紀遊〉 、〈紀水沙連〉、〈上樞密韓太尉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我們這次活動的主軸,加上受到歐洲青年壯遊的風氣影響與台灣環島旅遊活動正熾,是不是台灣青年也有壯遊的空間?這次活動設計進行長達一年,用雙腳,感受台灣、 感受故鄉,我們期待學生帶回不一樣的視野角度與胸懷。(圖 21、圖 22、圖 23)

(3)102學年度,「翔鳳詩選展」
當初 100 年同任高一教師群的我們,如今隨著孩子都上了高三。學生面臨大考的挑戰,我們也陷入了兩難:「還需要辦理共同文學活動嗎?」
「交換海洋記憶」與「出『趣』走走」的成功讓我們不願意輕易放棄。如果連續三年都能順利辦理大型文學活動,之後學生端與行政端,慢慢都會形成一種「慣性」。因此,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兼顧「升學」、「文學」與「活動」,達到三贏?
我們選擇團隊成員曾珍老師在本校已持續十六年的詩選活動,活動設計從高二下持續到高三下學期,配合文本〈樂府詩選〉 、〈古詩選〉、〈唐詩選〉、〈宋詩選〉、〈新詩選〉,成為高三活動的主軸。(圖 24、圖 25、圖 26、圖 27)

在高三學生最忙碌的當口,我們並沒有把握學生有多少熱情參與,是否會遇見家長阻力?
但是秉持著「傻子精神」與「去做」的原則,我們仍然埋頭苦進。我們只是單純地想:如果,活動是好的,方向是正確的,學習是持續的,我們為什麼要為了高三而轉彎 ?我們不希望高三升學壓力成為我們放棄、妥協的藉口,我們還是堅持在高壓的生活下,仍要正常教學與活動。事後夥伴們的分享,整個活動最感動的莫過於看見學生口沫橫飛地介紹自己的詩選主題來由與抄詩過程的辛苦,但同時,學生臉上有「光」﹗當下課無人看展時,蹲在桌腳看著應考書籍,單純、熱情、執著,好似當年郁達夫的情懷。給學生機會,他們會做得比我們想像得更好。。
3.103學年度,繁花葳蕤『豐收結果期』
在前幾次活動的基礎上,校方行政積極配合,團隊同仁熱情不減下,103年我們持續自己的夢想,提出了「品嘗『心』滋味」活動計畫。這次活動繁花葳蕤,有感動、有共鳴,我們真正走進文學、走出人生、品嘗生命,品味無窮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