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效評鑑---數據精準評估、強化課程實用性
發展課程過程中,對於不同類型的班級進行數種的評鑑方式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1)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屬性的學生群組進行相同的測試,以利相互比對效應:

(2)我們所進行的評鑑有「學習單前後測」、「後測試題測驗」以及「問卷」施測。各自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結果成為本團隊後續修改課程內容的重要參考:

二、教師自評---省思課程設計、精進教學能力
1、在課程發展過程中,進行不同評鑑法(如下表)來提供教學觀察、教學設計與預期成效之參照資料,協助負責課程評鑑的教師能完整地瞭解課程設計教師的課程認識與預期目標。

2、四個模組課程,共16個主題課程,24節課的綜合自我評鑑與考核結果如下:

3、綜合各模組課程教師的自我評鑑與考核其教學模式統計,整體結果如下:

三、學生回饋---課程問卷滿意高、質性回饋反應佳
1、在學生部分,針對進行過完整 24 節課程的選修班級 24 位同學,施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與學習情況。問卷回答採五分法,學生對於課程的喜好程度、課程進行方式,以及本身學習成效的評估上都採正面肯定的回覆,如下表:

2、學生們對課程感受也給予不少的回饋:

四、成果展現---學生投身研究、成績表現亮眼
1、在模組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有實作產出(如自製光譜儀、完成資料繪圖分析等),也在選修班級施行小專題研究,委請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的專業人士協助指導,除了實作,更搭配口頭發表,促成校內師生投入專題研究。

2、學生將相關專題轉而進行科展等相關科學研究或小論文撰寫,成果豐碩:

3、對天文有興趣的學生具備了基礎科學知識後,更進一步,參與大學或社會上各種進階課程,例如台大天文社團的定期專題演講、台北市立天文館的天文讀書會活動等,進行自我更深入的學習與成長。所以,本模組課程可說是進入天文學的入門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