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出擊:
87 學年度的時候,故事媽媽以零星、個人的方式開始走進校園。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到學校說故事給小朋友聽。
延續到89 學年度,義工媽媽說故事已經成了學校行事曆上既定的活動。
在每週五的升旗集合時間,就會有一位故事媽媽到校說故事。每學期大約都有四、五位義工媽媽來參與這件事情。
94 學年度,我們引入了彩虹生命教育協會的生命教育課程。一開始只是服務六年級的小朋友,隔年,為了照顧更多的孩子,把三年級也納進來了,故事媽媽們分成了兩組人馬來進行,而每週集合時間說故事的活動也持續著。
在96 學年度,家長協會的志工媽媽加入了說故事這個行列。每週四都有小朋友口中的 “阿姨"到班上說故事或是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給他們聽,就像是朋友見面聊天一般。
二、從學生家長到教育夥伴
一開始,故事媽媽的組成都是學生家長。因為自己的小孩進到學校讀書,她們跟學校有了互動,才開始想要為小朋友說故事。
後來,有的小孩畢業了、有的是舉家搬出這個社區了,但是,故事媽媽留了下來,沒有跟著小孩畢業或是因為搬家離開。
這麼多年來,故事媽媽的成員當然有些變化。現在,整個團隊的成員都已經不是學生家長的身分,反而更像是因為認同學校而留下來的教育夥伴。
三、從單一故事到套裝教材
故事媽媽的形象手上是要有一本書的,我們有時候的確如此。在班級說故事的部分,中低年級偏重在文本的導讀,故事媽媽會帶著書,讀給孩子聽,讓他們享受單純聽故事的樂趣。高年級的故事媽媽取材比較多元,可能是一則報導或是旅遊見聞,都會是他們互動的素材。
在生命教育的課程部分,則是選用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的教材。擔任這項工作的故事媽媽,都是受過協會培訓的志工。在小故事的穿插引領下,小朋友不但沒有上課的壓力,反而對這個活動充滿期待呢!
四、我們叫作:為愛駛多力
累積超過了十年的能量,將我們匯聚在一起。一群都沒有小孩在凌雲就讀的媽媽們(其實孩子也早就脫離國小階段了),出於對凌雲孩子的疼愛之心,嘗試藉由故事來陪伴他們。面對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不足,我們只能盡更多心力來填補。所以,我們給自己團隊一個「為愛駛多力」的名字,既是取story的諧音,也是借閩南語的用語,勉勵自己要出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