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後山教室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相同的天性
臺東縣立新生幼兒園位於臺東市區,幼兒大多為原住民、新住民和單親隔代家庭,在園內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室裡不時發生特別的趣事和話題,讓老師看見臺東孩子自然簡單的生活、純真奔放的性格和自由無拘束的好玩。
一早來校的晶乙和朋友分享說:「我昨天和姐姐去森林公園騎腳踏車。」
剛從越南回來的宇蒨說著:「老師,我媽媽家那邊的橋下面有鱷魚喔!」
戶外活動時紹棠和竑勳邊跑邊哼著母語歌「思那思那優~西呀西呀恩~思那思那優~西呀西呀恩~」
湘沂的假日分享畫說著「我-阿嬤和媽媽去河邊玩水,超涼超好玩!」
二、潛藏的危機─孩子的玩心卻是家長的憂心
放學時,幼兒總是興高采烈地想和爸爸媽媽分享在學校「厲害的事情」,在旁的老師卻發現家長的關注和反應卻打擊了孩子,因為家長的眼中似乎只有作業和有沒有乖,如此過度重視認知、記憶灌輸和規矩的教育反倒讓幼兒逐漸失去「我想做什麼」的權利且造成被動、退縮、缺乏自信與低成就的學習表現。
紹棠媽媽說到:「老師,我很怕紹棠數學學不好,注音學不好,我不想我的孩子被人看不起!」
家瑄興奮地和媽媽分享搭建積木的作品後媽媽卻說:「好,我看到了!?天有作業嗎?要寫哪裡?」,家瑄這時垂頭喪氣牽著媽媽的手回家了
芝辰說到:「我放假都要去上佳音美語和珠心算,回家好累,好想睡覺喔!」
三、改變開始的地方─危機即轉機
下班後,「孩子失落的神情」每每在老師腦中歷歷在目揮之不去,為什麼那份珍貴的童真和玩索就那麼輕易地被作業規矩綁架?家長認知下的危機和弱勢(三高現狀-原住民、新住民、單親隔代教養背景)難道就沒有可能性嗎?身為老師我們深知幼兒的困境,因此於幼托整合後開始積極參與適性輔導,以提升教學品質,希望顛覆家長和社會對於後山孩子傳統刻板的僵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