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英語教學著重單字級文法的精熟,教與學皆以追求考試滿分為終極目標,近些年則走向語言實用化,但是本國並非英語系國家,學童出了教室之後英語的使用畢竟有限,筆者的創新策略就是以教科書上的基礎聽說讀寫元素為主,再根據學習主題設計跨科學習活動,讓學生習得的單字及文法能延伸實用。跨科的教學媒材則是在參考過他科課本內容後,以繪本及歌曲自製成符合學生程度的教材,在輕鬆自然的學習氣氛中,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以科學精神,觀察和實作完成手做的成品,也讓學生習慣聽教師以英語授課,無論學的是哪一科,落實以英語為學習工具,讓知識成為技能,進而發展出積極的學習態度,達到「108課綱」要培育的核心素養。本方案之教學設計透過下列幾項策略,以利於教學順利進行:
(一)啟動策略:
動機理論者認為對於明確工作持有高度的成功期望者,比較會投入工作中,即使在遭遇困難時,也比較會堅持下去,不會輕言放棄。授課教師可用故事、圖片、歌曲、影片等媒介導入本學期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產生「好好玩!我也想試試!」的念頭,學習的動力火車就啟動了!
(二)教學策略:
英語科的教學按照授課內容進度,再配合其它領域連結,如英語課程上到描述Weather,則與自然科連接氣候的變化單元,或是英語科學習Transportation或是Field Trip單元,就與社會科的北中南東看台灣課程連結,英語科學習動詞過去式時,就討論社會科台北的大道程過去與現在。
(三)備課策略:
教師藉由專業學習社群的力量與資源,和社群伙伴共同針對某個領域或主題進行探討共同備課,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提高教學成效已經是現在的趨勢,在忙碌的小學環境中,將不同領域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無論是實體操作或進行視訊,似乎也是另一種挑戰;但若有不得,可退而求其次,在網路上已可輕易得到他科領域、每種版本、各個年級的用書內容,如此就把受限於時間、人數及地點的干擾共同備課因素降至最低,跨領域備課的執行唾手可得。
(四)授課策略:
一週僅只有二或三節課的英語學習時間,是無法教育出聽說讀寫樣樣行的小學生,所以跨域課程的教學,教師可利用不同媒介的學習資源創造豐富的體驗情境。課前的字彙或教學影片預習,有益學生進教室後的學習,更能幫助學生做課後的複習。而學生在活動情境中使用英文生活用語及些許的他學科專門語言,又能將各學科融合統整。
(五)實作策略:
科學就是藉由實驗和觀察所獲得有關自然世界的知識,教師自己實驗做過,適度提醒學生實驗步驟,細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部落格上提供影片,鼓勵學生在製作「葉脈書籤」過程要有科學研究的精神、邏輯的概念和嚴謹認真的態度,即使犯錯也是一種了不起的經驗,最起碼知到何種材質是必敗無疑。
(六)閱讀策略:
無論是文章、影片或是童書繪本甚至歌詞,都可再製成簡報檔頁面,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找主旨、關鍵字句、重點,或是請學生翻譯成中文,確保學生能讀並且讀懂,逐漸培養出有能力自己獨立再做延伸閱讀的興趣及信心。

備註:以上內容節錄自「From STEM to STREAM–Plant a Seed of Learning」,完整方案內容請參閱相關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