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玩積木活動是學童很感興趣的事情,易引動學童思考!透過有規劃的活動設計,緊扣體積的核心概念,不僅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也達成創新教學成效。敘述如下:
一、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學童從玩積木開始,自己發現平面城堡和積木城堡的差異,用自己的語言為體積下定義,並經驗體積保留與等積異形概念。接著老師以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引發普遍單位的需求,為求體積比較可以有一個公平的基準,學童討論出普遍單位需求的條件:最好是正方體(因為球體很難堆疊,而長方體又怕太長)、邊長最好是整數(整數比較好做出來)、邊長 1 公分最好(和直尺一樣,1 格都是 1 公分)。

小組甚至還能發表神秘形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有些組別用小白積木比對,這樣就能知道神秘形體每層有幾個積木,再算有幾層;有些組別以直尺測量幾公分就是立體形體的一邊有幾個小白積木。
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培養學童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二、 能夠接受他人意見及發表自己意見,增進團隊合作能力。
在整個單元活動中,小組實作、討論、發表是重要的設計環節。尤其是【活動四】因可使用的工具有限,小組成員要把握時間進行解決策略的討論,甚至分工合作嘗試體積測量的各種策略,最後發表其有效的解決策略。
並且在發表過程中,學童相互思辨、生生共建,澄清了長方體的體積與表面積計算的迷思。這樣的創意數學活動中,不僅可以讓學童達成各項教學目標,還能在小組合作中學習接受他人意見及發表自己意見,增進團隊合作能力。

三、 培養獨立思考與創造性思考的能力,結合邏輯分析與聯想性思維。
透過這個創意活動讓學童在玩積木過程中,能以自然語言區別面積與體積, 真正理解體積的定義,彼此分享體積保留與等積異形的想法;也能以個別單位比較體積大小,並察覺體積的逐層堆疊,為將來體積公式(長×寬×高)奠定好的基礎。學童還能基於體積比較的基準需求,討論出普遍單位的特徵,體驗數學發展脈絡的美感。

在學童發表過程中,也有學童發現複合形體體積計算的「移補」策略。這一連串的活動,讓學童培養獨立思考與創造性思考的能力,結合邏輯分析與聯想性思維。

備註:以上內容節錄自「積木達人-體積」,完整方案內容請參閱相關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