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索自我為起點,此課程之教學活動會以建構與主題導向去啟發學生主動探究之動機。透過講授、觀察、討論、研究、創作與發表等方式,引導學生透過“色(彩)"、“線(條)"與“形(體)"將個人對自我身體、形貌、家庭背景、生活故事的認識與體會融入創作與活動中,將意象融會於心,再藉由身體的運作,將無形化為有形的作品。形式則含括平面與立體。在過程中,學生的每個觀察都將會是對自我的覺察,並進一步體會到生命是個成長體與接收體,值得用心地為小學階段的自己留下一份記錄。
概述教學歷程如下:
一、自我本「色」「線」「形」記 — 細心尋找與體會對周遭人事物的記憶與感動:探索自己的生命軌跡,以照片、文字記錄自己與周遭人事物。
二、形形色色 ---個人風格紙偶製作:依據自己的容貌(與身型),製作一個迷你版的自己,加入特別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再襯上符合今天心情的顏色後,介紹自己給同學,也看看同學愛什麼顏色?出現什麼表情與動作。
三、個人姓氏圖騰 --- 自我的視覺系統:將相伴學生一輩子的姓氏,不僅背負著歷史淵源與家族傳承,也是在社會上代表自我的符號,這樣的符號該有怎樣的內容,該紀錄多少資訊,學生用創意讓它可以充分代表自我的價值與喜好,轉化為表達個人創意與情感的獨特作品。
四、「色」會共「線」--- 以平面作品呈現自己:色彩的溫度與線條的詮釋性會是呈現自我的最佳媒介,直覺地創作這類私我性極強的作品,當「色(彩)」與「線(條)」可以共起作用的時候,也最能表現最真誠的自我。
五、「線」出原「形」 --- 以立面作品呈現自我:以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 以削長的人型雕塑在時空中行走著,並留下如符號般的線條把一份孤寂的情緒留駐。而學生們完成的作品所呈現的會是自己的情感與姿態,所創作的人形會在一個中型展台上與其他作品有交集,以平面攝影為呈現手法,傳達藝術視覺與心靈語言。因此學生所完成的傑克梅第式作品會是更具有感情且是互動的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