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恐怖的開端
「老師,壞人為了不留下證據,將屍體拖進浴室洗一洗,還戴上手套,剪掉死者的長髮!」丹妮說得活靈活現。
「對啊!報紙還說,壞人先幫她變裝,換上他太太衣服,然後才塞進黑色大塑膠袋內準備棄屍。」家寧接著說。
「網路的動新聞還有示範喔!」大家七嘴八舌的說著。
有一次下課,我聽到幾位學生正在閒聊一則社會新聞,既寫實又血腥的介紹著犯罪的手法,感覺上像是自己就在現場一樣。沒錯,一般而言,新聞(NEWS)是指「新鮮的事情」,多閱讀新聞不但可以增廣見聞,也能見多識廣;但仔細觀察我們常看的電視新聞台,可以發現其實新聞的傳播也無形中傳達了某些可怕的訊息。眾多新聞媒體爲了搶獨家新聞、爭取電視收視率或報紙購買率、打響名氣,常使出誇張、不恰當的報導策略,使得新聞報導中常夾雜出現社會暴力、血腥、色情等具有爭議性的內容畫面或報導用詞,當學生在閱讀新聞的當下,如果沒有師長在一旁陪伴解說,學生是否會將這些帶有負面印象的用詞或畫面全盤吸收,而成為一種無形又恐怖的影響力?這也將嚴重影響學生對新聞事件的認知、事情或人物喜好、甚至產生價值觀的偏差。
於是,經由學年老師討論後,也爭得學生家長同意,決定從六年級起,除了原有對於少年小說與古典小說的深度閱讀課程外,還要增加新聞閱讀的課程。為了先讓學生養成每日閱讀新聞的習慣,我們在學年的共同學習區佈告欄上張貼報紙(平面新聞1),並定期更換,同時也利用午餐時間透過USB 數位電視棒播放電視新聞節目(視聽新聞2),有的班級還使用電腦網路,連接可線上收看新聞的網站,讓學生一邊用餐,一邊享受閱讀新聞的樂趣;另外,也針對新聞的閱讀內涵設計一連串討論與澄清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不但可以擴大生活視野、沒有負擔的練習閱讀能力,更希望藉由活動提醒學生,在閱讀新聞時應該帶著批判的眼鏡,仔細思考新聞報導的爭議性,覺知新聞報導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力,甚至能自主性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議題來閱讀,藉以達到擴充生活經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