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上的孩子
本校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蓬萊米原種田發源地竹子湖境內,得天獨厚擁有豐富且獨特的自然生態、產業文化資源。因此,大自然成了我們最佳的生態體驗行動教室──一間可以從自然體驗、生態探索、連結美感經驗的流動教室。
山下的孩子難得有機會接近山林,一旦靠近了,不時驚呼大自然的美麗,無處不驚奇!每天接觸大自然、住在山上的孩子呢?自然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卻沒有發展出比他人更敏覺的能力、更熱愛自然心性。啊,因為習以為常,致使視而不見,加上務農父母對下一代子女能夠透過讀書轉換階級的期待,孩子和成長的土地產生一種既親密又疏離的關係。生在其中,所以親密;視而不見,所以疏離。
國小階段好動的孩子,有機會還是要往樹林裡跑、朝原野上跳。湖田後操場,有一片櫻花林、有一座原始山丘,就是孩子們下課最喜歡嬉戲逗留之處,在那搭建起自己的秘密基地,發展著原始人般的穴居互動遊戲,遊戲的空間就在大自然裡,自然裡的 花草蟲鳴也不時吸引孩子的注意,或驚呼、或讚嘆,看見、忽略、看見、忽略,沒有一個容器可以接住他們不時發現的驚鴻一瞥。鐘響了,回教室!
二、一個像容器的課程
「山上的孩子要如何欣賞自然呢?」湖田的老師,觀察到孩子在山林間互動的趣味、感染到孩子在樹叢間觀察的喜悅,思索著這個令一般人不解的問題,原來山上的孩子們不必然會欣賞自然、喜歡自然,說要去爬山,十個有八個不願意去。
「去草地裡找一朵你喜歡的花啊!」──一個微型1實作的課程觀點從課程實踐中發展出來。「去」指涉的是一個具體的行動、「找」正如每個孩子都具有的觀察能力、「一朵」帶有探索特定焦點的指稱、「喜歡」則是主體意識的想望、「花」代表多重生態中具體而微的一個形體。老師帶著孩子靠近自然的課程設計,開啟了孩子欣賞自然的學習起點,後續課程的介入,則考驗著老師能否將孩子紛紛出籠的經驗接住,進而耙梳一條可以讓孩子走進生態世界的路徑。接住了,放進課程這個容器裡,越來越豐富、越看就越有滋味了。。
三、減法原則
從這一樣一個「容器」、「自然生成」的課程思考出發,本校98學年度起,扣連湖田國小近十年推動的「自然生態」特色課程主軸,發展出兩項分別以「保育」和「清除」為課程核心的自然生態體驗課程,並加入「取形」的教學元素,透過藝術創作的 途徑,讓學生從每天生活週遭接觸的自然事物中,尋找不同的觀看視野,培養對生態的敏覺能力,進而能從豐富的自然素材與形貌中,創作出具美感的藝術品。
這兩項分別以「保育」、「清除」為核心的課程──蓬萊米復育、清除入侵種,從「減法原則」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前者以不給予任何外加施肥的耕作方式,企圖喚醒人為過多介入自然而造成破壞的覺知;後者更直接以移除、拿去的方式,回復自然原來樣貌的行動,奪回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
減去以後,卻得到更多。這個道理,老師透過課程實踐、學生經由體驗實作,越顯清澈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