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開放式教學法在數學課室
張靜嚳(1996)與鍾靜(2005)認為考量學生特質、單元目標、任教學校的環境、教學準備等因素,教師不 一定非得要每一節課均使用相同的教學法不可。因此本創意教學務實地採取張靜嚳建議之『精緻式』原則規劃課程:
(一)每週利用一堂數學課進行以合作解題、小組討論為主的開放式教學教程。
(二)以 Becker(2011)建議之過程開放、結果開放、問題形成開放三個原則設計開放性問題工作單,以題組方式呈現開放性問題,使學生在解題時能有充分的表現空間。
配合課程進度與教學目標,共進行小數、周長與面積、以及容量三個單元的教學,每一單元都有一個主要的開放式問題供學生進行解,並由蕭老師擔任教學者,分別在A班進行前導教學,B班施行實踐教學。三個非例行性問題的主要概念分別是:小數概念、小數與面積、小數與容量,其中小數概念是此次行動的開放式問題核心。
其他老師則擔任教學觀察者 ,並於每一次教學後進行座談,由嘉義大學劉祥通教授擔任主持人,反省教學活動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並努力地與在團隊中形成『所有的批評與建議,都是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的共識 。
二、 創意團隊進行座談
本創意教學的行動方案在實踐時, 整個歷程是環環相扣且循環的,每個方案從提出問題開始,之後研擬策略採取行動,團隊於座談中再依據行動的觀察提出省思評估,最後針對行動做出建議與修正,並提出行動中遭遇的問題以進入下一循環。在研究過程中, 研究團隊的對話、省思、辯證是不斷進行的。

三、精心安排下的學生討論與提問
(一)預期學生對任務可能的回應:在進行討論與提問的實踐中,第一個要做就是預期學生如何進行教學任務,或是他們處理所面臨到的數學問題。這當然包括評估問題的難度是不是適合學生程度、能不能引起足夠的解題興趣等。
(二)監控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回應:當學生在進行解題、討論時,教師應在課間巡視時,就開始關注學生的數思考、解題策略,仔細地注意學生在解題中做了些什麼,這有助於教師決定接下來發表與討論時應該關注在誰或哪些焦點上。
(三)選擇與安排發表進行討論的概念與對象:進行討論與發表時,教師應做出要以什麼順序讓學生進行發表的決定 。
(四)將討論導引到重要的數學概念:教師協助學生建立他們與其他人的解題,在這堂課中可以連結到哪些重要的數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