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相傳說故事」由學校安排時間,並由民族資源教師協助邀請部落耆老到校,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並請耆老們盡量以母語敍述,並由學校老師同步口譯,最後再將內容加以整理成文字稿,並與學校課程研發團隊,將故事內容予以分類與分析,結合品德及生態教育,詮釋部落價值與義意,將其編製成教材,並將研發教材應用於課程教學中。
配合傳統故事於課程,設計了三個活動將教材應用於教學中﹕
(一)活動一、年度品格教育重要內涵融入訓導工作﹕
設計學校每月每週推動品格內涵,並以傳統故事為中心,來衍生其意義,利用行動劇、閱讀教學、價值澄清討論、、、來傳達故事內涵,並形塑其符合部落文化品格的孩子。
(二)活動二、將傳統品格教育故事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
邀請部落工藝師,將故事內容轉化成泥塑彩繪,並讓學生共同參與設計,豐富校園空間特色,形成校園裡的活教材,學生隨時隨地皆能回憶這些故事內涵,更可以透過對校外旅人解說部落故事,達到傳承及發揚部落文化的目的。
(三)活動三、透過教師協力將教材轉化成繪本,讓學生可以擁有更多元的學習素材,並將教材融入教學之中。教材編選也讓學生參與製作,將其想法感受轉化成圖像,讓這份教材實現許多人智慧與努力的共同創作。
一、理論說明:
以現有規劃之教材來呼應現今六個品格標準則包括可信賴的(trustworthiness)、尊重(respect)、責任(responsibility)、公正(fairness)、有愛心(caring)、公民責任(citizenship) (Character courts,2003),以及「六E」與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raning)的精神,包括榜樣(Example)、解說(Explanation)、勸勉(Exhortation)、環境(Environment)、體驗(Experience)、追求卓越(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教學方式先以部落傳統故事開展,將故事內容加以傳述,並介紹相關的文化概念及物質特性。接著再由小朋友表達自己對於故事想法與看法,並說出自己的經驗與疑問。然後再透過概念的澄清與延伸性的教學,與學生共同探討故事內涵與意義,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概念與知識探索。最後將這些概念與現今品格教育內容作相互對應,形塑孩子具文化思維與現代品格教育的觀念與態度。
二、教學目標:
(一)了解部落傳說故事意涵,傳承部落文化價值觀。
(二)學習部落文化事物,探究傳統文化事物背後的意義。
(三)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興趣,將想法透過多元的方式表達與創作。
(四)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形塑具文化思維與現代品格教育觀念與態度。
三、教學歷程:
(一)vuvu說故事:請部落耆老到校講述部落故事,並由老師協助翻譯與解說,故事內容以教導孩子正確行為與態度之品格故事為主題,強調全母語的傳述,讓孩子透過聽故事學品格,進一步提升族語能力,也讓孩子學習尊重耆老智慧。
(二)編制教材與藝術創作:透過教師們共同協力翻譯與詮釋,將口述故事變成學習故事繪本,並請教師選用相關故事編寫教案並融入課程教學中。學生並參與繪本製作,將故事情節轉化成圖像,共同創作成為繪本的插圖。邀請部落工藝師將故事創作為泥塑彩繪,讓學生共同參與設計,豐富校園空間特色,形成校園裡的活教材,學生隨時隨地皆能回憶這些故事內涵,更可以透過對校外旅人解說部落故事內容。
(三)將故事內涵意義與主題融入學期生活實践方針:由訓導組將教材內涵主題融入學期生活實踐目標,每週由導護老師透過故事宣導方式,配合行動劇演出,結合現今品格教育準則,並與學生共同探討實踐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