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力(辨知力、記憶力、理解力、鑑賞力)
學生能夠透過說明認識與分辨不同的原民文化,並欣賞不同的文化特色。
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教學模式設計成以學生的「舊經驗」和新教材做為比較,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讓學生能嘗試主動發現自己的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異同,透過發表與分享,讓同儕間能互相學習並增長學習的效益。
這樣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對象,教師僅是在一旁提供協助及知識導正的角色,境更能從學生的觀點學到、了解文化的知識,並進一步學會鑑賞。
二、情意表現力(自信力、貫徹力、挑戰性、精進力、發問力、尊重心、開放性、合作力)
透過合作創作,學生能體會原民文化特色與精神,融入作品與活動中。
本教學活動主要以小組進行課程討論及活動體驗,因此,學生必須透過團隊合作的模式,才能達成活動中要求的成果。
因此學生必須從中學習合作的重點,在討論與作品產出的過程中,小組間不同的意見或許會造成衝突,但為達解決問題,學生必須學習尊重組員不同的意見、並提出問題共同討論,最後方能彙整全體的意見,將結論展現在創作中。
三、思考力(理則性、連想性思考)
從體驗活動中,思考原民生活技能的產生及生活的智慧。
在體驗活動中,學生必須透過觀察、進一步思考如何能有效達成活動要求,在思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就能體會原住民在日常生活,為解決問題,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益,會找出做事的技巧,而發現原住民生活的智慧。
四、問題發現與解決力(知覺力、探索力、驗證力、綜合力)
學生能了解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
在討論活動中,小組成員必須主動提出問題,並發表個人意見,在不同的意見裡,小組為求出最後的結果,就必須將不同的答案做比較並篩選,在討論中,使學生獲得知覺力、探索力、驗證力、綜合力 。
五、創作表達力(豐富化、活潑化)
透過創作課程,學生能設計出具原民風格之美術作品。
在原住民文化產物欣賞後,學生能將學習經驗整理歸納出其中的特色,而將心得展現在寄己設計的作品中,結合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增加作品的豐富性與活潑性。
六、技能(正確性、熟練度、品質性)
學生能對課程中介紹的原住民生活技能做出正確的操作。
透過闖關活動的體驗,學生從老師的示範了解正確的操作,再經過實際的參與,不斷的修正自己的動作,從中學會原住民生活技能中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