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號稱「雨都」,而大人因為怕孩子淋雨生病,總是禁止小朋友雨天出去外面玩,孩子們少了親近「雨」、觀察「雨」的機會,因此對於雨的感覺是有距離的,對基隆的孩子而言,雨也許可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當然對在地特產─「雨」也少了情感的連結。因此,教學者希望將「雨天」這個主題帶進生活課程中,讓孩子們好好觀察、探索這個一年相伴約三分之一時光的「好朋友」。
生活課上,老師和孩子談起在雨中遊戲的經驗,請孩子說說對雨的感覺。之後,老師對學生說:「現在外面正下著雨,等一下老師帶你們去外面玩雨、觀察雨好不好?」原本心中期待著全班會因此而開心歡呼,沒想到,有些孩子臉上出現了遲疑的神情,他們告訴老師「淋濕的話會感冒」、「淋雨會變禿頭」、「下雨地上很滑容易滑倒不好玩」……等,所以他們不想去玩。老師不勉強不想出去的孩子們,因此請他們先留在遮雨棚下觀察雨,老師帶著其他孩子拿著雨傘、穿著雨衣到操場上觀察去,留在遮雨棚下的孩子們看到其他同學開心的在雨中漫步、跳躍、踩水窪、旋轉雨傘甩出雨珠,開心的和老師分享所觀察到的雨中新發現,也激發起他們親近雨的動機,勇敢跨出了欣賞雨的第一步。他們開始陸續詢問老師可不可以也拿傘出去外面玩。活動開始的五分鐘後,全班孩子全都開心的在操場上和雨水「互動」著了,到最後老師還費了一番口舌才讓孩子們收起玩心,依依不捨地回到教室擦乾衣服及鞋子。
老師留意著孩子們心情的轉變,發現孩子們對雨的擔心與排斥是來自於大人的限制以及對雨的距離感,老師心中揚起了一個想法:拆掉藩籬,讓孩子和雨交朋友吧!
因此老師以班上孩子們最愛的藝術與人文活動為課程進行的方式,以學生興趣出發,師生互為主體,藉由觀察、探索、表現等多元活動,多面向觀察雨天、欣賞雨天並用心體驗雨天,提升學生對雨天觀察的細膩度與敏銳度,以畫雨、打擊雨聲節奏及表演小雨滴律動等多元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對雨的感受,並將美感教育融入於課程之中。希望藉此能看見孩子們生活能力的提升,也能讓「雨都」的孩子更懂得享受雨天的樂趣,進而更加喜愛自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