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於學科的基礎,課堂間概念的啟發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在「南一版國語課本第11冊第四課處處都是美」之中,內容闡述作者對生活周遭的感受,透過體察,了解生活中的美俯拾即是。藉此,從學校場域向外拓展,探究學習的環境,領略生活中的美。

學校位處高鐵、台鐵和捷運站共構的交通樞紐,交通發達讓對外聯絡便捷許多,校本課程即是了解交通革新在生活上所造成的影響。一項由11個全國性教育環境組織共同發起的方案,希望落實校外教學,擬定優質的戶外教育計畫,也獲得60餘位跨政黨立委的連署支持,顯見,學習必須突破教室的框架,跳脫學校的藩籬,這已是刻不容緩的共識。對此,指導學生事前規劃路線,藉由便利的交通讓學習的觸角無遠弗屆,也在體驗的過程中,印證書本上的知識,擴展生活的視野。
此外,提升學生素養也是重要課題。閱讀,是學習新知的重要關鍵,科技,更是現代生活的指標,因而希望學生能學習查詢電子資料庫和網頁,善用閱讀理解策略,利用已知建構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在既有的情境脈絡下內化知識,建構基模。台灣近年來參與PIRLS評比的成績已見成效,但在動機因素方面卻未見改善,本方案的探究主題乃由學生決定,讓學生掌握學習的選擇權,而不再是被迫的學習方式,對於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正面的影響。面對社會未來的挑戰,課本內的知識無法滿足所有需求,唯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足以豐厚背景知識,進而培養閱讀的習慣,觸發改變的動機。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與他人互動是必要的課題。希冀學生在分組學習的探究過程中,習得與他人溝通合作的技巧,獲得個人的成長進步。誠如佐藤學教授提倡的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學習不該是單打獨鬥,而是群體間激盪思辨的結果,課堂內的教學也不能僅是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流於知識堆砌而缺乏對話空間,透過合作學習的影響,擴充同儕間的互動學習,更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