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力-閱讀理解力
閱讀力的展現不只是侷限於語文領域的範疇,更希望能透過語文的基礎進行其他領域的拓展,相信能加深學習的效果,因此透過課堂上利用歷史事件資料的收集,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成為主動的學習者,透過閱讀資料後,與同儕進行分享,找出事件的主角、發生背景、發生經過、政府和人民的立場,並用用自己的話口述並分析出事件的脈絡發展,足以展現出學生對於資料閱讀的理解力。
二、思考力-理則性思考力:
利用歷史事件分析可以培養學生思考事件中各種造成事件產生的因素,學生因此可先進行事件分析,讓學生探索事件的成因 並進行歷史事件的因果推測,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歷史觀念,在分析事件後我們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思考,了解清政府、日本政府的立場以及當時在台灣人民(包含原住民 漢人 )的立場,例如:學生站在清政府立場談到說對於臺灣的管理沒有很積極,只希望臺灣不要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但人民立場只想能溫飽自己的生活,被政府這樣統治實在很痛苦;學生在日本政府立場想盡快統治臺灣,因此對於反抗民眾想盡快鎮壓,人民立場不想被日本政府統治,但清政府也無力支援,只能人民自己起來抗爭,可看出學生能從雙方立場來思考事件衝突發生的原因。
三、情意表現力-合作力
藉由歷史事件的扮演,我們觀察到學生能學習與同儕溝通、協調與合作完成事件演出的能力,例如:有些學生會製作小組分工單,並排好戲劇彩排的時間,並由學生協調彼此的角色,若角色不夠時還會拜託其他組的學生友情支援,一起腦力激盪寫劇本,排練戲劇的走位,設計場景轉化,不但學習學習到課本知識外,更能增添學生彼此間的合作精神。
四、創作表達力-新穎性
在事件扮演上能掌握角色的神韻,透過角色扮演來呈現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學生表演時可以看出學生的表達多元力,有些組別融合古今穿越劇的橋段,透過參觀博物館發現一個清朝的畫,就掉進入時光隧道,回到事件的事發現場,從一個旁觀者開始觀看整個歷史發展,並設計道具、戲劇佈景以增添演戲橋段的豐富性;有組別在表演過程中利用主角的內心的獨白演出;有些組別使用默劇方式,來呈現事件的情況;有組別透過豐富的肢體表情;有些組別使用倒敘法,先呈現結局再用回憶式呈現事件經過,從以上的戲劇成果可充分看出學生的創作能力。
五、問題發現與解決力-假設力
經過前面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省思歷史事件課程中,開始思考如果我在歷史事件中我會怎麼面對這樣的情況?例如:在朱一貴事件中,學生發現朱一貴後來沒辦法成功的原因在於內部的閩客族群不團結,讓清廷有機會能夠平息,因此若能整合族群團結,或許台灣的歷史就會不同;在林爽文事件中,有學生會學習利用知識份子的方式,利用舉辦演講讓民心團結,並拉攏地方的權勢以壯大他們的勢力,才能與清朝抗衡;在霧社事件中,有學生認為如果他是莫那魯道,他會選擇和日本人簽訂條約,雙方達成共識,避免兩敗俱傷的結果,如果真的沒辦法我會選擇帶領族人離開,有些學生想利用原住民部落的團結性,避免被日本人再利用原住民間的矛盾得逞計畫,顯示學生對於歷史事件有多元的看法,從以上學生寫的學習單中可發現,從這次課程中學生學習到對於事件的看法較多元的解決策略,也能體會當時歷史事件主角的心情,學習思考不同策略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