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跨領域創意課程,統整學生的學習力
因應21世紀的環境變革,學校的課程規劃與以往已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分科教學而是統整性的學習。在統整教學的情境中,學生透過學習遷移深化各領域學習內涵;教師藉由統整不同領域的相同概念學習,為學生搭建學習鷹架,讓學習成效相輔相成。臺北市教育局丁局長亦指出,透過12年國教的實施,期許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並以思考探究、問題解決統整能力及創造力為目標。因此,團隊教師設計「音樂與語文領域」主題統整課程,以「圖像化」為核心概念,發展系統化的教學策略與步驟:樂曲與故事賞析(音樂、語文)a音樂、故事圖像化(音樂、語文)a配樂創作指標(音樂、語文) a說故事配樂(音樂、語文),有效進行領域內及跨領域的交互學習,帶領學生將故事情節與音樂情緒連結,進行「說故事配樂」的創作活動。
二、運用圖像化進行思考與創作,深化作品的表達力
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何將抽象思考具體化,一直是賞析課程中最終的教學目標。為了「讓音樂被看見、讓文字變畫面」,團隊教師以「圖像化課程」為核心概念,引導學生運用「圖像化」進行音樂賞析、文本討論、音樂特色與角色特性連結等活動。因此,「圖像化課程」成為學生進行創作思考的鷹架策略,輔助學生進行音樂特色及故事情節分析,思考故事情境與背景音樂的關係,創作更具深度的說故事配樂作品,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亦在創作中涵養其「表達力與創造力」。
三、應用學習理論開發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與學的成效
前述圖像化課程的應用必須架構在「深度思考與創造」的有機課程中,才能真正發揮其效能。本方案採用「Wallas創作四階段」之理論概念為教學設計基礎,開發創新教學模式。「Wallas創作四階段」是說明創作的心理歷程,通常指自意念萌生前,至創造性概念形成之整個思考運作過程,包含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及驗證期。本方案掌握其「逐步釐清創作思維」的精神,將此學習理論重新發展,根據Wallas創作四階段的理論要素,加入了「圖像化」概念,設計引導學生完成創作歷程的鷹架,重新建構新的教學模式,為以音樂領域為主、語文領域為輔的創作學習,提供「以創新觀點進行學習理論應用」的課程設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