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資深教授大衛‧柏金斯,在他的著作「全局式學習」中,提供教育學者以及關心學習的父母,一個嶄新的視野與可能。用打棒球比喻他心目中的「全局式思考」,重新反思正規學習的兩大傳統做法:「元素優先」 (element first)和「學習事實」(learning about)。簡單說明如下:
一、元素優先:先學習各個元素,然後將元素整合起來,逐漸加速進入複雜的主題。
二、學習事實:即學習記得一定量的事實,但所有的事實都只是「背景資料」
本方案的課程設計理念,擷取了「全局式學習」的幾個重要理論及精神,重新反思「元素優先」及「學習事實」的傳統語文教學:國內的國語文閱讀教學,還常停留在「將課文碎屍萬段的教學」;學校裡將所謂的「知識」,切割成支離破碎、細瑣不堪的選擇題及是非題。回到國語文教學的現場,到底應該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限內進行教學呢?課文是孩子課堂中一定會接觸的基本文本,教師如何有效的運用教學策略,讓國語課堂能訓練孩子的思考與擁有自己的觀點呢? 如何拋開碎屍萬段的傳統教學,邁向全貌式的閱讀統整學習呢?
本方案是以現場國語文教學為出發點來思考,如何在國小的國語課堂中翻轉教室的風景,讓孩子以大單元的方式學習。在大單元的主要概念進行文本分析與提問,並練習將每一子課課文統整出大單元的概念,打破傳統教學裡細碎的片段知識積累。
一、發展大單元教學的模組,翻轉國語課堂風景:
李岳霞、張瀞文在「戒掉皮毛式閱讀,用好提問練就思考力!」一文中,提到俄亥俄州立大學在 2009年發表了一項針對「文本討論」的一個後設研究,將一般課堂熟悉的文本討論分成三類:「扣住文本」的討論(efferent discussion)、「感覺延伸」的討論(expressive discussion)、「批判分析」的討論(critical analytic),結果意外發現,最能促進閱讀理解的方法是「扣住文本」的討論。
在課堂上,當教師們課前的文本分析及備課不足時,討論常常傾向詢問學生的感受與生活的連結,但若是未回到文本來討論,容易流於個人感受的抒發,對於閱讀理解是幫助不大的。故本方案希望能發展一個從教師備課、學生事前的預習方法、到上課的提問引導完整的大單元模組,以孩子需求為出發,如何在有限的語文教學時間內有效地進行教學,詴著發展一套大單元的課程與教學歷程與模組,供現場老師參考與推廣。
二、學生能全局式的學習,提升閱讀的核心能力-思考與批判能力:
教師如何改變語文教學的傳統方式,讓孩子能有全局式的學習,而不是用錯力氣的語文課。從閱讀的國際評比可知,台灣的語文教育從方法到目標都和國際趨勢背道而馳。我們想透過大單元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孩子可以培養從文本擷取資訊的能力、解讀資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也就是能將所閱讀的文本資訊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連結,批判整合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三、結合學習共同體的精神,讓教室文化從獨白到討論:
要培養孩子批判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觀點,討論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而傳統的教室風景多為講述式的課堂,本方案不但翻轉教室語文課的風景,連帶配合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如何形塑班級文化的磁吸效應,讓學生喜歡幫助學生,學生與學生透過對話與互助構築夥伴關係,學生因為良好的夥伴關係而喜歡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