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策略:
本方案不以原訂國語課程〈過故人莊〉為唐詩教學終點,反而延伸學生一年多來念唐詩的既有知識,以學生熟悉的連續劇《真愛找麻煩》主題曲《指揮家》,和教授此課程時當紅的《甄環傳》中的片尾曲《鳳凰于飛》讓學生具體感受古今通用的語言韻律美感──「押韻與對偶」,又融入學生具體的生活經驗,最後加上個人靈感,創意思考後,突破「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刻板印象,讓每位學生「既會吟詩,更能作詩!」之後錄製成影片,在班親餐會上放映,讓大家看到孩子於成績外更多元的表現。
二、方案核心概念:
1.架構表

2.活動內涵
1.在舊有的基礎上親近唐詩:學生或多或少都曾聽過、背過唐詩,故唐詩對學生均不陌生,但筆者認為並非所有的詩都適用於小學生,如杜荀鶴〈春宮怨〉、薛逢〈宮詞〉……,且課程緊湊,無法撥出太多時間,所以筆者決定在有限時間內選念合適且較廣為流傳的唐詩,從字數較短的五絕開始編排到字數較多七律,最後將李商隱、李白、杜甫所作幾首詩作獨立而出,並以白居易〈琵 琶行〉做為國小唐詩念讀結尾之篇。
2.在現有的課程中學習唐詩:經由課程中的〈過故人莊〉了解唐詩的構成要素──在固定的數字中運用對偶、押韻的技巧來表情達意;搭配電視劇歌曲《指揮家》、《鳳凰于飛》讓學生了解「對偶、押韻」如何運用在現代創作中,藉此拉近「唐詩與現代」的距離;再與舊有基礎中已背頌過的〈贈衛八處士〉相互比較,並由學生補充新詩、唐詩,並將其意境化為插畫,讓學生領略詩作經由心境(樂觀、無奈)或表達方式(文字、圖畫)的差異,將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3.在實際的生活中創作唐詩:經由破解唐詩寫作的句型練習、分析教學者的詩作,學生發現「唐詩」也可以很貼近生活,於是嘗試從日常經驗中尋找有興趣的題材,以欲傳達的主旨為中心,運用課程中學習的技巧,融入個人巧思,在「念唐詩,來作詩」中享受創作的樂趣。
4.在既定的活動中發表唐詩:創作過程中,先完成的學生會與全班分享他的創作,當教學者發現學生的詩作遠超過自己預期,本著鼓勵學生、給予學生表現舞台的態度,追加此活動;經由事前的錄影活動讓學生再次欣賞同儕作品,在班親會中放映並展示作品,讓家長看到孩子更多元的表現,親子共享創作的喜悅,並藉由發表活動,促進親師的溝通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