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計實施效益
1.學生於課前收集資料,上課時更能進入教師準備的課程內容。
2.應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式,透過引導學習、問答,能增進師生課堂間的互動,以及同儕間的對話,由學生自行建構知識鷹架。
3.每堂課皆有形成性評量( 即單元目標),藉由階段目標的完成可以讓老師確實掌握教學進度,學生亦可循序漸進完成教學目標。
4.藉由實作評量(戲偶製作),教師能發現學生面對不同媒材所產生困難,並提供協助予以解決,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不同媒材並嘗試突破限制,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線偶。
5.教師鼓勵學生發揮巧思及積極投入創作的態度,而非作品完成的精緻程度,學生的學習意願高昂,並願意努力完成創作。
6.藉由小型線偶展,能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仔細欣賞同學的作品,並能給予即時回饋,提升美的藝術鑑賞能力。
7.學生藉由他評以正向的態度欣賞同學的作品,並能具體發表出來,達到互相砥礪成長的效果。
8.藉由自評學生更能肯定自己的能力,發覺自己的優點,建立肯定自我的認同與自信。
中年級學生3D空間能力較弱 ,在本單元的教學結合數學領域幾何單元(圓柱體、角柱體等柱 體),澄清學生明思概念。
二、教師教學省思與回饋
1.藝術與人文的課程因為節數的壓縮,老師備課時更需精心規劃教學的內容與教學模式,並於 課程結束後能落實進行專業省思,是教學進步、課程提升的不二法門。
2.學生在藝術與人文課堂上的學習,若未經過多元的評量,則課程易流於技術學習,學生缺乏 學習反思、將美感內化的機會。
3.藝術與人文課程並非一般的學科學習,沒有制式的標準答案,不應該以老師的經驗為依歸去 評斷學生所創作的作品,藉由自評與他評可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參與程度,提升他們的信心 並願意多花時間欣賞他人的作品。
4.採用多元評量的方式教學能提供學生較多展現自己的機會,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取代單 一操作完成作品。
5.老師需有更細緻的課程統整能力,能將知識、情意、技能及鑑賞課程融在課堂學習中。
6.老師藉由多元評量課程實作,讓學生充分體驗結構完整的學習,原來,學習是透過對話與自 己與他人相遇,經過反思辯證的深度思考,形成新的認知、經驗與能力。
7.透過多元評量的歷程,讓學生間有更多時間觀賞彼此的作品,了解人─我對作品多元化的評價觀點,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
8.老師從學習單中有更多機會更多面向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效,藉以修正教學方式。
9.雖已規畫五週(10節)的節數,講解仍不夠深入,例如戲偶製作完畢上臺表演前只能約略說明,而講解「他評」時間也顯不足。
10.可建置社群協作平臺,提供社群成員交流想法,數位典藏擴大分享教學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