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素材貼近學生生活經驗
(1)音樂廣為流傳,也是卡通電影「四眼天雞」的主題配樂,是諸多學子耳熟能詳的旋律。
(2)網路也出現多種電腦玩家創編的搞笑影片或動畫,常上網的學生均多次點閱相關影片。
2. 選播的創意動畫版,趣味十足又不致於低俗不雅,符合學生活潑天性
(1)原始音樂來自羅馬尼亞歌曲曲曲Maiahee,中文翻譯曲名「椴樹之戀」或「綠檸檬樹下的愛」,也有直譯為「麥啊嘻」。
(2)選播「五支蔥」改編的中文音譯歌詞動畫版「章孬玩 麥啊喜」作為素材,進行教學活動。
(3)動畫簡潔明快,創意十足,除了中文直接音譯成另類創編新詞外,動畫本身結合歌曲的節拍呈現,巧妙結合音樂律動與視覺效果,是個成功的作品,值得多次觀賞。
3.音樂內涵豐富而多元,教師可以發揮專業學能,統整而開展出適合學生能力的系列教材
(1)音樂全曲段落分明,結構完整,可運用樂曲分析手法,具體而有系統表列出音樂結構 。
(2)演唱層次分明,男、女聲與混聲兼具,可以靈活運用演唱方式,以避免枯燥。
(3)節奏輕快,曲風詼諧可愛,符合小學生活潑天性;曲終前展現巧妙的二重演唱,可供作為音樂教學深度發揮。
(4)音樂調性恰巧採用D大調,音域適合改編給高音直笛演奏,同時可進行D大調等相關音階樂理的指導。
(5)音樂主題旋律適合用來訓練高音直笛的低音與半音指孔(第7孔)的演奏技巧。
(6)第一主題旋律(A段)可以簡化成「四個基本音」吹奏,大大吸引了排斥直笛吹奏學習的學生,是補救也是重生~重新補救學習不足之處,也重新建立自信心。
(7)結合音樂律動,運用黑光效果編配的手電光舞,除了讓學生有意想不到的創新玩法。
(8)藉由全學年全體學生的通力合作,共同將手電筒的微光,發揮集體力量,呈現出有趣又震撼的視覺效果。
(9)藉由學生高度認同的單一素材,開展出多樣化的呈現面貌,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強項,力求表現。
二、教學活動:
1. 淺顯素材,深入分析~具體表列樂曲架構圖,具體展現抽象內涵
(1)完整影音播放一次,藉以引起動機;之後共同討論與發表:
a.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下,或聽聞或觀賞過?
b.猜猜是何種語言?
c.有哪些聲響包含在內?人聲(聲樂)樂器聲(器樂)
d.這些聲響有沒有重複?哪一段出現最多次?
e.最後結尾3:05,隱藏了一個天大的秘密,耳朵要絕對精準,專心度超高超的人,才聽得到……
(2)發下自編講義後,再播放ㄧ或兩次,注意兩大重點:哪一段出現最多次?以及最後結尾3:05處 ,視學生反應與需要多次播放。(第二次以後只播聲音,以專注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