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生「四不.一沒有」的學習特質與窘況
根據筆者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發現:高職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者居大多數;國文學習基礎比起一般高中生相對薄弱許多,堪稱根基不穩;經過國中基測洗禮後,多半屬於遭受打擊的一群,普遍呈現自信心不足;老師教學時數、學生付出學習時間都顯著不足;加上以技能學習為導向的課程設計架構,國文教學淪為副科早是不爭的事實,沒有利於的國文學習環境是事實。以上「四不.一沒有」的國文教學現況窘境,對高職國文教師而言,的確是項嚴酷的挑戰。危機是轉機,教師不應只是一種職業,更是一份志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國文的興趣、提振教學的多元效能、維持教師的教學熱忱,是筆者不斷累積經驗、汲取新知、力求突破的最大動機。
二、傳統國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
一般高職學生對於讀國文的印象,就是背不完的注釋、始終難以釐清的作者生平字號、艱澀難懂的國學常識,老師無止盡的「之乎者也」句子;因此略知上進的學子採取「講光抄」、考前「背多分」為對策,等而下之的隨時「與世界接軌」,成為「低頭族、摸摸族」,以至於上課補眠,段考前只能胡亂強記字形字音,背背注釋,認得張冠李戴的作者生平,便自認是「混」完三年的國文課程。
平庸的老師只是敘述;好的老師講解;
優秀的老師示範;偉大的老師啟發。 (英 威廉 亞瑟 瓦爾德)
面對基礎語文程度欠佳占多數、學習意願如此低落的學習族群,講台上的教師該扮演哪一種推手,以推動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我呢?現代夫子該用何策略以重建講堂裡的價值與尊嚴呢?
三、教學的價值在於多元智慧的重視與啟發
處在資訊爆炸,一切走向E化、雲端的新科技時代,國文教學立基於傳統,但絕不局限於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成果更不應侷限紙筆單一評量模式。教師透過戲劇、實作、生活體驗等教學設計,結合數位媒體教材教具,推動閱讀風潮以深化、活化國文教學,期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興趣,讓每位學子都能適性發揮多元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