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秋老師心得:
在資訊化的環境下,網路上的資訊新知包羅萬象。如何指導學生在遇到問題是能運用資訊多媒體工具,蒐集資料、 分析資料、運用資料、來解決問題,是新世代教師必修之課題。
這次學校團隊在課程開發及修正討論,夥伴們不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進行專業對話,彼此相互切磋學習,並運用「學習型組織」研發創新的課程,建立「知識管理」分享機制,進一步利用雲端資料,及雲端服務平台,來實施各領域「資訊融入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 更符合E 世代孩子的學習, 而對於提昇教師教學效率與成效更具示範性。
卿華老師心得:
教書十年了,有時候不禁會想自己在大學所學的教學方式適合現代的學生嗎?現代的學生從小就生長在充滿資訊設備的環境,平日在電視節目、線上遊戲的聲光刺激之下,我發現如果上課還是只用一本課本,靠老師的一張口實在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開始在網路搜索一些和課程內容相關的圖片和影片,用來補充課本或加深學生印象,效果比我自己講三、四遍還有效。
另外,在最近幾年發現出版社所附的教學資源除了影音的光碟片外,還多了一片整合課本、習作及影音資料的電子書,開始使用之後覺得不但可以使教學上更為便利,節省很多時間在準備教具,而且光碟中多了關於實驗過程的影片及補充資料,因此我開始習慣使用電子書來進行教學。但是光碟不但需上課使用還要帶回家備課實在有些不便,還好學校購買設備整合這些資料,將電子書及可以輔助教學的影片放在學校的資料庫,方便老師教學上使用亦節省不少上網找尋資料的時間。
在幾次融入資訊科技的教學實驗中,發現將課程經過安排可以讓學生透過電腦依照個別需求自主學習,可以控制自己學習腳步,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好也較專心;且利用雲端資料庫不且方便老師整理自己的教學檔案,學生也透過資料庫分享及觀摩自己和他人的作業,產生良性競爭的效果,尤其是如果學生的學習成果是以BLOG 的方式呈現更可以讓家長瞭解和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老師也經由資料庫的內容清楚學生學習的足跡,亦可以資料庫的作業做為形成性評量的依據。
幾次教學過程中觀察到現代的學生在資訊科技的學習能力和速度比大人來得好,往往一個軟體只要稍做講解,孩子就能舉一反三,小組間還能互相教導不懂的成員,交出來的作業亦令人驚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