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享者:五年級王世偉老師(課程設計緣起與資訊科技的使用)
民雄的大士爺祭典是全省聞名且唯一,藉由這次課程能讓學生對家鄉特有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學生透過PBL教學模式與資訊設備進行專題學習,才能深入探討大士爺文化,培養主動學習的意願。
我們的課程重點著重在大士爺公仔的製作。讓學生由製作公仔的過程了解大士爺塑像的特徵及其意涵;使用群學網進行的小組討論,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和同學討論,充分瞭解大士爺的特徵;使用平板電腦至大士爺廟進行實地觀察,讓學生了解平板電腦如何運用在課程的學習;利用數位相機記錄討論與製作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體驗數位照片結合多媒體軟體,將學習歷程記錄下來不同的應用方式。
二、分享者:五年級李金航老師(團隊運作模式對個人教學能力成長的影響)
利用PBL教學模式與資訊工具的使用,增進師生間的互動,改變傳統單向式的刻板講授方式。藉由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嘗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教師也有更充分的時間分別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俗話說:一人技短,兩人技長。透過團隊運作模式,可以彼此分享、觀摩、學習別人的長處,並且修正自我的盲點。除此,在團隊對話溝通的同時,可以獲得不同的參考面向,打破自我思考的桎梏邁向卓越。
三、分享者:五年級賴建璋老師(學生的成長)
藉由資訊、藝術、社會…等跨領域融入學習,將這學期幾個月來活動的過程與成果─大士爺的公仔作品,以及學習過程內容製作成數位故事影片,以跨學年方式向其他班級師生與各班到場參觀的爸媽們及社區人士發表,讓全校師生能有機會一同了解在民雄地區的大士爺廟宇文化,並能做詳細的介紹與推廣,藉由拋磚引玉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認識在地的信仰文化。民雄地區的小朋友出入大士爺廟次數頻繁,文化祭也吸引眾多的人潮觀瞻。但不論是廟宇的宗教文化變遷、信仰起源、祭祀神明的認識,或是對廟宇建築上的格局設計、藝術表現上的涵意…等,其實對學生而言是所知有限的。學生在課程中了解到大士爺文化信仰的發展起源、歷史,對生活中熟悉的信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搭配新一代Q版的公仔製作,使學生寓教於樂,對文化的學習比過往有著更高的興趣以及深刻的體驗課程。
四、分享者:五年級魯曉玲老師(學生的成長)
透過課程的實施,發現學生已經比以往更清楚應該如何思考問題,也比較清楚如何跟同學們共同互動討論。在學習的過程中,剛開始每組的組內成員雖有些許的意見不合,但經由不斷的溝通磨合,的確是漸漸地發展出各自的小組特色。最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的課程讓在課堂上幾乎不發聲的同學,也能在討論的過程提出自己的意見,學習興趣被有效的提昇,真的很難能可貴。
五、分享者:四年級李珍瓊老師(課程發展與資訊科技的使用)
同學們對三級古蹟大士爺廟非常的熟悉,常會隨著父母到廟裡拜拜,但對廟中的壁畫卻沒有特別的注意,覺得非常可惜。利用這次的機會,讓學生更加瞭解家鄉的文化。這次的活動著重在學生自主學習,因此選擇PBL教學模式來設計課程,並且搭配平板電腦、群學網輔助學生學習,同時讓學生透過同組組員的學習討論活動,學習壁畫故事的內涵。
六、分享者:四年級梁益榮老師(團隊運作模式對個人教學上的影響)
PBL教學模式是我在研究所進修時,就已經略有聽聞的教學模式,它有明確可行的理論基礎,是能讓學生確實學會各項關鍵能力的優良教學模式。此次透過林奇賢教授的指導,能與四年級兩位教師共同合作設計PBL教學模式校本課程,自己也因此學以致用,是很難得的精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機會。
個人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面對教學環境的變化與教學方法優質化,唯有採取團隊運作才能完成複雜的任務。透過團隊運作模式,我也學習到更多與他人互動的訣竅、與他人討論的方法、以及如何與他人共同修正工作執行方式,如此才能經營出一個優質的教學團隊社群。同時透過這個教學活動,讓我觀察到伙伴們無窮的潛力,等待著我們去引導發掘,讓他們有機會能發光發熱,貢獻所長。
七、分享者:四年級盧桂琴老師(學生的成長)
這是一個以小組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學生透過合作共同討論以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共同挑選壁畫故事主題,分配故事特搜員任務。接著將網路上的故事資料和長輩講的故事資料整理好之後,使用群學網的討論功能,進行小組討論(同時邀請家長參與討論)和腳本編排、繪製故事場景圖片與掃瞄成電子圖片、進行圖片編排並且依編寫好的故事板場景劇本,進行有創意的旁白配音,讓故事更加生動。作品完成後,再將故事影片與同校同學、義工團爸媽們及其他社區人士共同分享。在這次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除了學習如何應用資訊科技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也學到了如何化解組內爭執與有效分工,如何凝聚全組向心力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參與的同學發現自己比較能多角度思考問題,另外資料統整能力與上台報告的勇氣,也都比過去增進不少。